• 快捷搜索
  • 全站搜索

江南愤青:互联网金融的现状与未来

2015-04-08 12:30:07作者:江南愤青 编辑:
互联网金融的模式到底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机构是否构成冲击?银行做电商是否靠谱?

        因此放任P2P当前的状态,一方面是对于真正的金融创新进行了遏制,很多人以P2P是金融创新为由,认为对待P2P要尽量宽容对待,我恰恰不认为是如此,目前的P2P状态,其实是扼杀了真正的P2P模式的产生,谢平教授的互联网金融的设想,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压根无法开展,因为在普遍给予本金担保的情况下,是没有人会去本金不担保的P2P平台的,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非常严重。所以对P2P的监管要求无论是从现实风险角度考虑,还是金融市场创新角度考虑,介入监管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在如何监管P2P上,难度的确很大,将是放在监管层一个非常重要的难题,现在的P2P很多都已经既成之事实,已经形成大而不能倒的局面了,所以,纯粹的一刀切,可能会引发太大的社会问题,而且事实上在大的背景不消除的情况下,也很难相信这类模式就会因为勒令取消就不再出现别的模式,如同高利贷在我国绵延不绝的发展了两千多年一样,单纯的进行取缔靠压制意义不大,进行整体性的金融体制改革可能才是问题的关键,当前对P2P的监管也可能只是过渡性的权宜之计。从当前的P2P的整体情况来看,核心资本管理可能会非常有意义。其实可以参照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办法进行监管和实施。对P2P所能操作业务规模跟核心资本进行挂钩,不宜超过4倍。其次,对P2P的债权的分拆标准进行设定,个人感觉严格控制在三十人以下会比较合适,避免债权过于分散,同时还要限制债权的转让次数,避免借新债还旧债的情况的出现。最后,严格监控虚假债权的情况,虚假债权的本质已经到了集资诈骗的成分,而且虚假债权是构建资金池的核心,这个部分的业务是堆积金融风险的核心点。

        而对于平台模式的P2P,在确保资金和平台隔离以及无相关关联债权的存在的情况下,个人感觉不但适当宽松,还要进行政策扶持,支持和鼓励创新技术的运用,但是要严格的排斥担保行为的存在。

        对于陆金所等平台的模式,监管则可以考虑适用证监会关于理财产品销售的管理办法,确保网络销售和实体销售的监管一致性,而事实个人感觉网络销售的监管要严于网下。另外这种模式的核心还是要放在相应理财产品发行主体上的监管,例如现在不少P2P平台开始发售私募股权的产品,以及一些私募机构的产品,这些产品的发行其实是要严格遵守特定公众群体,网络化销售必然是突破了这个界限,而且这些产品的发行主体的发行资格可能都是存在严重的监管问题。

四、阿里、京东金融模式

        阿里金融基本上已经成为了继P2P模式外互联网金融的代表类型了,仔细划分下阿里金融,可以发现阿里金融基本上涵盖了互联网金融四大类型的除P2P模式外的三块业务,一块是以放贷和担保为特征的风险业务,一块是以支付宝为核心的第三方支付业务,还有一块是基于淘宝和支付宝基础上的基金销售业务和数据分享业务。

        同为销售平台的其他电商,如京东、敦煌网、网盛等,就目前情况来看,可能最终采取的模式会跟阿里有较大的区别,业务范围也小了一些,一方面因为平台还是相对较小,体系不如阿里,另外一方面则是没有支付宝,虽然目前京东等平台也开始构建第三方支付体系,但是要到介入金融,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而且就风险业务比较来看,双方也是有较大的区别,京东等平台,可能并不直接介入实质性的风险领域,也就是说他们不直接进行贷款发放,而更多还是跟传统金融机构合作,让自己的业务模式锲入传统金融机构,双方展开合作,共同服务他们的平台客户。

        当然,我自己感觉他们还可以更进一步,甚至可以开放给数据给更多的资金方,走入到P2P领域去,因为传统金融机构的相对效率较低,风险容忍度非常小,因此可能并不一定能适合这些网站的平台需要,或许会陷入阿里巴巴最早跟建行、工行合作的老路上去,利用P2P的方式,同时依托他们平台的控制力的优势,或许可以更快,更便捷的实现资金对接,真正实现直接融资的概念。

        凭借体系内还是具备一定的风控的优势基础上,相比于第一种毫无根基的P2P而言,这种模式的P2P,或许更有优势,同时,我自己的感觉也比跟传统金融机构合作可能还要更靠谱点。之所以,是走异化的P2P模式还是走纯粹的P2P模式,个人感觉一方面取决于监管政策,一方面取决于这类电商平台自身的总体考虑,很难说那种模式更好,当然走异化的P2P模式,可能就跟阿里小贷和阿里担保就最后走到一条路上来了,都是附加了自身信用之后的风险行为。

        所以,从目前情况来看,虽然同属于电商介入金融领域,其实也是有分化的,阿里走的是自建金融机构的概念,而其他电商走的是纯信息服务加数据分享的路线,前者承担实质性的风险,而后者不承担风险,至少目前是不承担,仅提供融资的信息,技术服务,区别还是很大的。孰优孰劣很难说,如果建立在具备极大的风控优势的基础上,个人感觉,前者更好,但是由于风险带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和滞后性,因此会不断堆积风险,而且风险都堆积在体系内,虽然可以通过证券化的方式进行不断分摊,但是总体而言,实质风险还是很高。

        这种模式其实跟金融机构目前虽然暂时看不上太多的正面性竞争,因为更多还是在体系内发放贷款,但是随着银行不断下沉,也随着阿里金融体系成长,双方会形成直接的对抗,取决于阿里金融的野心和实践的结果。当然也取决于银行下沉至该领域的时间和效率。从纯概念上而言,我个人感觉,阿里金融的这块业务,实质是金融机构业务,跟传统金融机构是实质性的正面竞争,都是属于金融机构之间的同业竞争,但是由于阿里的小贷和担保业态,其实在贷款层面的竞争必然是弱势的,制度的不对等的情况下,阿里金融要对抗银行等金融机构,难度很大,所以,也只是概念上的正面竞争,很多专家都在说阿里已经利用证券化和余额宝变相吸储了,已经完全可以颠覆银行了。我只能说这些专家挺扯淡的。我一直想表达的是,我们在讨论任何问题的时候,基本性定义先弄明白,在这个基础上衍生不同的观点,其实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行为,但是基本定义都弄不明白,就只能说是扯淡的了。余额宝哪怕是存款,也跟阿里没关系,更别提余额宝不是存款。所谓证券化是可以理解为变相吸储,但是跟吸储相比,成本太高,效率过低,完全无法相同比较。所以,我自己理解的阿里金融跟传统金融机构的竞争,必然是在阿里获得银行牌照之后,这个更具体的,放在后面阐述。

        当阿里成为了一家银行,可以预见到的是阿里可能更多会成为一家专营银行,切入的是以淘宝为基础的电商市场,阿里银行的规模大小取决于电商规模的大小,毕竟金融作为借贷交易的核心是其背后的信用风险控制能力,就目前而言,阿里金融的核心风控都是来自于淘宝和天猫,无论是对体系内的控制力,还是大数据下的风控模型,其实都还是更多依赖于其掌握的淘宝交易数据,就这些数据而言,即使形成长期风控能力,也是必然立足于其实体本身。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扫码即可手机
阅读转发此文

本文评论

相关文章

专题互联网金融
江南愤青:互联网金融的现状与未来

互联网金融的模式到底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机构是否构成冲击?银行做电商是否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