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捷搜索
  • 全站搜索

银行业在新常态下经营方式转变的思考

2017-12-11 15:07:11作者: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阳泉监管分局 李东卫编辑:金融咨询网
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金融环境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银行业业务也受到了深远的影响。银行业必须顺应转型经营大势,积极探索转变经营理念,从竞争优势、风险管理、盈利模式,向精细化管理和专业化经营方向转型发展。

我国银行业依托并服务于实体经济,在当前经济的新常态下,银行业的转型发展势不可挡。

一、新常态下银行业经营环境及业务发生变化

  由于经济与金融的相互依存关系,在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必然导致金融环境的改变,包括银行在内的各微观主体也必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1.银行业经营环境发生变化

  (1)经济增速的调整与经济结构的改变导致金融风险的上升。经济新旧常态交替之际,金融风险多重因素叠加,风险传导更快。一是信用风险增加。经济下滑,企业经营困难,利润减少,导致不良贷款利率呈现上升趋势。银监会数据显示,截止到2015年上半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达到1.5%,创2010年以来不良贷款率新高,较当年初上升0.11个百分点,2013~2015年,不良贷款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的压力增大,防范风险的成本上升。二是金融体系风险传导更为明显。部分影子银行量务与商业银行同种业务迅速融合,通过银、证、保的融合,以及在多个金融市场的共振,从而产生流动性风险并在跨市场间进一步传染与发酵。三是互联网带来操作风险上升。以第三方支付、信息化金融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在促进金融服务创新的同时,也衍生出一系列的操作性风险。这些风险涉及面广、可控性小、关联性强,对银行业操作风险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操作风险还会引发声誉风险。

  (2)市场在金融资源的配置中将起主导作用。在新常态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相应的,市场也将是新常态下货币政策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力量。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将信贷资源由房地产、产能过剩行业逐步转移至经营效率高的新兴产业、小微企业,有效盘活资金。

  (3)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将对金融政策有重大的信号作用。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6年3月1日起,普遍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以保持金融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去年10月23日,央行下调各类存款类金融机构的法定准备金率和存贷款的基准利率,这也是央行货币政策进一步放宽的表现;同时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去年的财政支出的速度也明显快于往年。宏观经济政策的改变要求金融政策要根据当前经济的波动适时调整,加强对金融市场的预期调整。

  2.银行业业务发生变化

  (1)银行业的增长速度将与经济增速趋于一致。从理论上讲,只有在信贷规模的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速保持一致时,银行业资金才能避免脱实就虚,真正流入实体经济。在过去的30年内,中国经济增速在10%左右增长,而信贷年均增速却达到了22%。2014年末,我国各项贷款余额达到86.79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0.15万亿元,增长13.3%,增速同比下降0.57个百分点。因此在新常态下,银行业信贷规模将会放缓,形成信贷规模的正常回归。

  (2)银行业竞争将更为激烈。一是银行进入低回报阶段。在利率市场化及影子银行的影响下,占到银行业收入80%的存贷款利差将会大幅缩水,银行利润将会进一步缩减。银行在收入减少的同时,经营成本却在上升,如资本成本、合规成本、资金成本等。二是金融体系主体将更为多元化:一方面资本市场多层次的发展将刺激证券、保险、信托的活跃程度,加大社会融资规模中直接融资的比例,减少银行业信贷规模;另一方面,小额贷款公司、社会银行、资产管理公司、互联网金融等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多元化发展将直接挤占商业银行结算、咨询、代理、托管等中间业务的收入。

  (3)银行业将以创新发展为新的增长动力。一是依托国家对外战略拓展跨境金融。“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亚太自由贸易区的成立为商业银行提供了海外金融业务发展的大好机遇。二是更加关注普惠金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打开小微企业市场。据统计,2014年全国新登记市场主体同比增长了18%,达到1146.7万户。假设全国仅有400万户小微企业,其中,80%有融资需求,平均为100万元,那信贷总需求将达到30多万亿元,因此小微企业市场具有相当的发展潜力二三是大力发展消费信贷。出国读书和就业及各国对国人签证限制的放宽,都将促进中国消费呈现越来越多的发展型、享受型色彩。因此消费新常态将成为银行业发展消费信贷的新关注点。四是老龄化社会要求养老金融。养老金融对于银行业来说是一个新名词,也是特定时期的特殊产物。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将在2015年突破2亿,这将为养老金融提供广阔的市场,养老金融可以为老年人提供财富管理服务,以保障未来生活。

二、银行业经营方式转变的路径

  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金融环境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银行业业务也受到了深远的影响。银行业要更好地适应新常态,服务好新常态,坚持去产能、去杠杆、降成本,积极落实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积极支持“一带一路”战略、供给侧改革等。银行业必须顺应转型经营大势,积极探索转变经营理念,从竞争优势、风险管理、盈利模式,向精细化管理和专业化经营方向转型发展。

  1.经营理念的重构

  银行业从旧常态转向新常态的过程,必须转变战略理念。首先,应当追求从“规模”到“效益”的转变,提升银行业的发展层次,构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资本、流程、成本、定价、客户等方面为重点突破口,切实做到业务流程再造、客户群体细分、风险系统管理、管理成本减少,实现内涵式发展。其次,应当追求从“同化”到“异化”的转变。新常态在让商业银行竞争变得激烈的同时,也为商业银行提供了更为自主的发展空间。因此银行应根据自己的特色领域,打造差异化的专业能力,用不同的产品组合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信贷经营逐步变成信用管理,提供财富管理、私人银行、投资银行等更多样的金融服务。第三,应当追求由“粗放式经营”到“精细化管理”。要建立起科学的定价决策机制,利用多样的定价工具,在兼顾利润最大化的同时,综合考虑制定的价格对市场、客户产生的长远影响。如以产品、网点、员工为分类标准,以“本量利”分析为原理,准确编制预算,合理进行资源配置。

  2.盈利模式的重构

  虽然新常态下,银行的利差收入增长在不断收窄,但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目标仍应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重构盈利模式:一是明确自身定位,避免盲目跟风。比如最开始争相抢夺大客户,而后又不约而同转向小微企业。盲目跟风只会带来恶性竞争,造成资源的重复浪费。二是借助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在“互联网+”的时代,利用创新和科技手段,以高效、快捷、安全的全新服务占领竞争制高点。而创新的互联网产品又要有客户体验,以开放的态度听取来自客户体验的反馈。

  3.风险管理重构

  一是防范信用风险。盈利模式的重构必然带来金融产品的加速创新,因此要依靠科学的定价机制,促使风险和收益的匹配,以有效化解信用衍生产品产生的信用风险。同时进一步规范绩效考核机制,防止过度扩大规模而产生的信用风险。二是防范流动性风险与市场风险。将防范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作为一个动态管理的过程,需要处理好安全性、盈利性和流动性三者关系。从管理层高度重视控制和化解风险,将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提升至银行战略层次,优化资产配置,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三是防范操作风险。经济新常态下,银行业经营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建立包括内外两方面因素的风险评估系统。以内部和外部审计发现并修正银行已有业务流程存在的问题及缺陷,结合评估和监督两种手段来降低风险。

  4.科技创新模式重构

  一是树立互联网金融意识,将互联网普惠精神融于银行业务。构建完善的网络服务平台,整合客户资源。二是充分挖掘网上银行服务潜力。在保障实体网点经营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网上银行的服务种类和范围,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通过网上银行的各类业务拓展小微客户,提供更为细致的个人消费信贷。三是以大数据管理客户资源。充分将社交网络、云计算、搜索引擎等现代计算机技术运用于已有客户和潜在客户的数据挖掘与分析,掌握客户消费需求,量身定做新型网络服务业务,并以此维护现有客户和发展潜在客户,真正做到以客户需求为本来开展金融业务,使客户群体呈现多层次,以保持银行发展的活力。

(文章来源:中国金融电脑杂志)

扫码即可手机
阅读转发此文

本文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