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捷搜索
  • 全站搜索

金融科技的兴起与金融进步的双轮驱动

2018-06-04 13:44:54作者: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货币金融系副主任、副教授 罗煜编辑:金融咨询网
金融科技并不是独立于传统金融的新业态,也不会是永恒的业态,它终将被正规的金融体系所吸收,纳入金融永续发展的洪流中。正规金融机构在这一过程中,自身也在实现转型。

今天,金融进步由金融创新的单轮驱动,变成了金融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双轮驱动,而一旦踏上了科学技术的轨道,就注定是开始了永不停息的前行,未来的金融世界一定会更精彩,更加扑朔迷离。

        金融科技(FinTech)绝非全新的事物。科学技术在金融中的应用已经有着长久的历史。从手工簿记到计算机系统,从柜面服务到ATM、电子银行等自助服务,从股票经纪人的人工口令到电子下单,无一不是技术进步在金融中应用的案例。然而最近几年,“金融科技”的概念声名鹊起,与传统金融形成分立之势。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过去金融与科技的融合没有引起广泛重视,今天却变得如此火爆?
 
罗.jpg
 
        有人说金融科技催生了许多新的金融业态,过去则没有。其实不然,在FinTech概念火爆之前,早就有了“金融工程”的概念,这个学科把工程学上的技术大量地引入到金融活动中。量化投资就是一个在金融科技概念兴起之前出现的典型新兴金融业务,它利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从事交易,信息处理量极为庞大,交易频率可以达到纳米级。FinTech在今天广受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恐怕还是现代金融科技的普及性,尤其是它进入了普罗大众都熟悉和日常依赖的支付领域,而不再仅仅停留在少数复杂的、只有高深玩家才涉足的金融领地,在这样的群众基础上,有更多的非金融机构参与其中,推动它向前所未有的广泛的金融领域延伸。
 
        金融科技的大范围兴起为社会发展带来了积极效应。金融科技公司具备技术优势,注重客户体验,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使用起来更加便利。例如,互联网第三方支付深深地嵌入到了百姓日常生活的各方面,实现了充分的场景化,客户体验大大提升,在某些时候显示出银行都不能比拟的优势。得益于大数据技术和互联网的规模经济效应,金融科技降低了金融服务的成本,将传统金融服务延伸到了长尾市场。过去金融机构对“中小微弱”借款人征信上存在困难、审查审批环节单位贷款成本较高,很多银行几乎放弃了这个市场,但大数据技术帮助了一些非金融机构做成了这件事,这些机构完全可以依赖自己的商业生态系统收集借款人信用数据,自建评级模型,通过计算机程序审贷,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的小额贷款服务。因此,客观上金融科技的兴起有利于实现普惠金融,这也是G20杭州峰会提出通过数字技术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背景。
 
        但是金融科技的兴起带来的都是美好的事物吗?让我们回想一下国际社会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反思。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实践界都普遍把金融危机的根源归结为过度的、逃避监管的金融创新。如果我们对金融领域内的业务和产品的所有创新都不是一味赞成的态度,为什么还要对金融科技的兴起带来的创新和变化都举双手赞成呢?
事实上,技术本身是中性的,是服务于人的;金融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讲求人本主义精神。技术与金融结合,利用得好,则能造福人类;利用得不好,则会适得其反。比如大数据征信,一方面对传统征信业务的不足进行了很好的弥补,大大拓展了征信的数据渠道和处理手段,有利于实现普惠金融;但另一方面大数据的采集、使用、保管或删除,以及凭借大数据对客户“画像”本身又涉及人的权利,如果不合理加以规制,可能会在实现经济效率的同时,侵犯了公民权利。又如区块链技术,从开发者角度而言,可能仅仅是一种技术,并没有明确的市场应用价值。经过金融或非金融企业的产品设计,才能将它打造成符合社会需求的金融产品。如果做成好的产品,数字货币或票据可以提高支付的安全性;如果没有用到好处,就会像现在的比特币一样成为黑市中流通的虚拟货币。
 
        面对着来势汹汹的科技公司的挑战,传统金融机构何去何从?其实金融业从来不是科技的排斥者,把金融科技公司和传统金融机构对立起来是不明智的选择。传统金融机构是既定规则的遵循者、在位者,而新兴的金融科技公司是规则之外的搅局者、挑战者。这好比一群西装革履的绅士坐在一起拿着刀叉优雅地品尝牛排,突然从原始森林里冲出一个衣不蔽体的野蛮人直接用手把牛排抢走一样,这个比喻并没有抬高传统金融机构、贬低金融科技公司的意思,而是揭露出一个事实:过去几十年的金融化浪潮,已经让传统金融机构在经济社会中占据了明显优势地位,它们从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实体经济的服务者,逐渐演变成为经济运行规则的制定者、社会发展的主导者,服务大众的初心淡化,为己谋利的意愿增长,自我变革的动力下降,自我欣赏的意识增强,而金融科技公司瞅准了这样一个空档,瞄准普罗大众的朴素的金融需求,推出了一系列场景化的、符合人性的、改善体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因此迅速赢得了大众的认可,掀起了一场无声的革命。
 
        但是科技公司毕竟不是金融机构。“金融科技”的真正落脚点在金融,而非科技。不论金融服务的呈现方式如何改变,金融的本质没有变,金融活动的基本原则也没有变。不论什么样的金融科技,最终都必须和传统金融一样接受标准一致的监管,没有不受监管的金融。而现在我们看到的,大量金融科技公司实际上并未把自己当成金融企业,它们的注意力几乎全部放在技术创新如何吸引客户、如何开拓市场,从事金融活动过于注重考察收益,而把控制风险放在第二位。显然,正规的金融机构是不能允许这么做的,风险控制对金融机构来说是立足之本。金融机构不光要比谁成长更快、盈利更多,还要看谁活的更久、活的更健康。一时的扩张和盈利,终究不是长久之计。甚至一些标榜金融科技的企业风险控制形同虚设,私设资金池,搞期限错配,靠高利率覆盖高违约率,出了问题就跑路等等。褪下科技的外衣,实际上很多金融科技公司玩的还是传统金融的那一套。
 
        这也就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金融科技公司发展初期,一般势头都比较好,但一旦规模壮大,问题就会显现。原因在于我们的监管环境相对宽松,对金融科技创新总体上持鼓励的态度。一开始,没有人把金融科技公司当金融机构,它可以游离于游戏规则,无拘无束地发展。试想一下,在跑步比赛中,传统金融机构被资本充足率、准备金率、流动性比率等监管指标五花大绑,而金融科技公司则轻装上阵,谁能跑过谁?然而,一旦金融科技公司发展到一定程度,进入监管的视野,日子恐怕就没那么好过了。
 
        例如,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平台要不要设计类似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如果这些平台没有系统性影响,似乎可以不用这么谨慎,但是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已经体量巨大,存在系统性影响是肯定的,当监管部门开始比照银行监管第三方支付平台时,它们原有的优势还会存在吗?又比如,在“e租宝”等规模巨大的P2P平台出现严重问题之后,监管部门对这个行业发布了极为严苛的监管准则,那么它的发展空间还会有多大?从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到,监管形势的变化对金融科技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面对金融科技公司的挑战,传统金融机构也要放平心态,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夜郎自大,而是要不忘初心,坚持金融服务于经济的原则,让科技跟金融服务更好地结合。金融机构的几大优势在于有庞大的网络(依靠渠道和人员)、丰富的信息(依靠跟客户紧密的联系)、较强的运算处理能力(依靠人员和设备)和较高的信用(依靠资本实力),但这些优势,金融科技公司完全可能具备,而且在某些时候比传统金融机构可能还要更出色。金融市场的大餐中,没有说哪一块肉一定是非传统金融机构莫属。在支付领域,连银行的支付系统硬件软件都需要从金融科技公司购买,为什么金融科技公司不能做的更好,蚕食市场的半壁江山呢?在小额信贷领域,网络贷款公司有大数据的搜集能力、建模能力和分析能力,超过了银行,自然可以分享这一部分市场。在证券领域,近年来证券分析师行业出现了供给过剩的趋势,如果人工智能技术足够成熟,可以代替他们写一般性的分析报告,那么这种供给过剩的情况将进一步加剧。
 
        从这个意义上讲,传统金融机构“吃独食”的局面将改变,一部分人将面临下岗,一些工作将被淘汰,这是社会进步的体现,然而传统金融机构依然有自身不可替代的作用。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辨二者的能力边界。金融科技公司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目前来看,金融科技公司能处理的是小规模的、标准化程度较高的业务,而对于那些复杂的、无法标准化的业务,暂时还缺乏较好的处理能力,依然需要依靠人工来完成。例如我们常说计算机审贷可以代替信贷员,特别是在消费信贷、小企业信贷领域,但是大企业贷款、项目贷款、并购贷款等似乎很难,或许未来有一天可能做到,但是目前还看不出端倪。任何机构都应该明白自身的优势所在,能力所及。找准自己的定位,才能在蓬勃发展的金融市场、层出不穷的技术和产品创新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金融科技并不是独立于传统金融的新业态,也不会是永恒的业态,它终将被正规的金融体系所吸收,纳入金融永续发展的洪流中。正规金融机构在这一过程中,自身也在实现转型。就像21世纪初,人们普遍认为传统商业银行已经没落,会被如日中天的投资银行替代一样,结果到了2008年次贷危机,商业银行较好地存活着,以高盛、摩根斯丹利为代表的华尔街投资银行反而全部从法律意义上转型为商业银行。而今天我们所看到商业银行,也不再仅仅是从事存贷款业务的传统银行,它们已经成为了综合化经营的“金融百货公司”。
 
        总而言之,金融科技的兴起,对社会发展来说不仅是一件好事情,而且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情。它让我们明白,过去千百年来我们意识中一直以为的金融是人与人之间的事情、是银行家的事情,现在变成了技术与人共同主宰的事情,不仅是银行家的事情,还是科学家的事情。金融科技的兴起让金融变得更民主,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个进程中,它部分地回答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席勒在《金融与好的社会》一书中的问题:“我们如何才能使得金融民主化,从而使得金融能更好地为所有人服务?”今天,金融进步由金融创新的单轮驱动,变成了金融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双轮驱动,而一旦踏上了科学技术的轨道,就注定是开始了永不停息的前行,未来的金融世界一定会更精彩,更加扑朔迷离。
 
(文章来源:中国金融电脑杂志)

扫码即可手机
阅读转发此文

本文评论

相关文章

科技新兴技术
如何看待新技术快速渗透带来的安全风险管控

新技术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到金融领域的方方面面,但金融业运用新技术拓展金融服务的同时也带来新的风险。

业务业务前瞻
财务共享: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新模式

随着商业银行的业务拓展及网点扩张,在金融互联网化及新常态市场竞争环境中,财务共享也应该成为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方向。

科技新兴技术
金融科技创新的实施路径剖析:有的放矢

金融科技在金融业务中的运用,要以防范风险、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升服务为目的,为此要结合金融科技的核心技术和特点,有的放

科技新兴技术
共享时代的金融产业重构:金融科技驱动、去中心化

共享经济时代多边市场下的金融生态,在金融科技的驱动下将是分布式、网络化的结构,呈现出“去中心化”的趋势。

科技新兴技术
广发银行智慧金融的技术探索与实践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日益成熟,为智慧金融服务创造了技术条件。广发银行积极跟进业界逐步成熟技术,应用已可商用的人工智能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