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捷搜索
  • 全站搜索

移动支付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2017-11-16 15:48:21作者: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副秘书长 王素珍编辑:金融咨询网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支付的便利性得到不断提升;同时市场参与主体从产品研发、市场拓展和客户引导等方面向移动端转移,客户对移动支付使用度、信任度和接受度不断增强,推动移动支付成为互联网支付业务的主体,并继续呈现高速增长态势。

近年来,凭借基础网络的不断升级和支付前端产品的不断创新,支付渠道正快速从PC端向移动端延伸,移动支付进入高速发展期。据TrendForce旗下拓璞产业研究所统计,2015年全球移动支付市场规模为4500亿美元,预计2016年将增长37.8%。在我国,移动支付在良好的政策环境和产业发展背景下,也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

图片4.jpg

我国移动支付行业发展概况

  1.移动支付业务保持高速增长态势。2015年,国内银行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138.37亿笔,金额108.22万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5.86%和379.06%;笔均业务金额7821.06元。支付机构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398.61亿笔,金额21.96万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0%和166.5%;笔均业务金额550.91元。

  2.支付业务持续由PC端向移动端迁移,远程支付占绝大部分。2015年支付机构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业务金额占网络支付业务总额的比重分别为53%和47%。与2014年相比,移动支付业务比重大幅提升14个百分点。2015年,移动远程支付和近场支付业务金额占移动支付总业务金额的比重分别为99.72%和0.28%,近场支付业务的占比仍然很低。

  3.移动支付客户数稳步增长,近场特约商户数量迅猛提升。截至2015年底,国内手机用户数量达到13.06亿户;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95.5部/百人;4G移动电话用户总数为3.86亿户,在移动电话用户中的渗透率达29.6%。国内银行的移动支付客户数量为9.74亿个,同比增长93.25%;支付机构移动电话近场支付客户数量达到2.04亿个,同比增长78.95%;支付机构移动近场特约商户数量接近74万户,同比上升978.11%。

  4.监管制度进一步完善,引导市场主体规范发展、合理创新。2015年1月,人民银行发布《关于推动移动金融技术创新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为移动金融技术创新指明了方向。7月,人民银行等十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移动支付的定位和监管主体。12月,人民银行发布《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对包括移动支付在内的网络支付业务规范进行了详细规定。

我国移动支付行业运行特点

  1.个人客户对移动支付的接受度和信任度持续提升。2015年,有33.6%的用户每天使用移动支付,有36.5%的用户一周使用2~3次移动支付,有10.3%的用户每周使用1次移动支付,三者合计为80.4%,高于2014年的71.3%。

  2.客户主要基于借记卡、信用卡和支付账户使用移动支付。2015年,有69.4%的用户使用借记卡进行移动支付,排名第一;使用支付账户进行移动支付的用户占54.8%,排名第二;使用信用卡进行移动支付的用户占43.9%,排名第三。相比2014年,使用借记卡和支付账户的用户占比明显提升。

  3.移动支付在创新发展中面临新的风险,亟需化解。一是支付类病毒增长迅猛,这些病毒可以读取、截获手机短信验证码,并通过网络进行转移,再结合用户的身份证、银行卡号等信息,窃取用户资金;二是不法分子利用钓鱼网站,或者通过将病毒、木马等链接嵌入至二维码,伪冒WiFi局域网,伪造客户身份证来更换客户手机SIM卡等方式,盗取用户信息和账户资金。数据显示,安全性是移动支付用户最看重的因素,占被调查用户的73.4%。

当前热点剖析

  1.移动支付成为金融服务“三农”的有效途径,有力促进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农村用户的网上购物、娱乐消费等新的消费需求增长迅猛。移动支付已逐步成为解决农村金融支付服务需求的切入点;与实体营业网点相比,移动支付的交易成本和硬件成本更低,同时移动支付服务“三农”已成为各方竟逐的新的市场热点。例如,农业银行的移动金融终端产品“银讯通”、阿里巴巴集团的“村淘计划”较好地满足了农民迅速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

  2.市场主体通过发展O2O等模式积极优化拓展支付应用场景。随着智能手机用户的爆发式增长和线上线下业务不断融合,“线上支付+线下消费”的O2O业务在使用习惯上日益被广大用户接受,带来了使用黏性的提高和应用场景的拓展同时市场机构为扩大服务领域,积极扩展O2O应用的深度和广度,逐步向餐饮、酒店、房产、教育等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领域扩展。如大众点评网、携程网、搜房网等。

  3.新技术推动移动支付产品创新,促进移动支付业务普及和推广。在安全模块及加密技术方面,市场主体积极进行HCE、NFC等技术应用的探索与尝试;在身份识别及认证技术方面,市场主体则继续尝试使用人脸、指纹、虹膜、静脉等生物特征作为身份验证要素,以提升移动支付的安全性;在支付设备方面,以智能手环、Watch类产品为主的可穿戴设备已尝试应用于移动支付,并初步涉及到公共交通、旅游、便利店等行业或领域。

  4.市场主体积极建设智能支付环境,移动支付的受理环境进一步完善。随着移动支付的逐渐普及,商业银行、运营商、消费组织、支付机构、手机厂商等市场主体积极开展合作,探索多方合作共赢的商业模式,推出一系列特色手机产品及应用软件,并在商家推广部署多种支付方式及相关设备,营造智能支付环境,为移动远程支付和近场支付的应用构建良好生态。截至2015年底,全国范围内已铺设或改造了600万余台银联“闪付”终端,用于支持NFC手机非接触支付。

我国移动支付发展趋势

  1.移动支付业务规模将延续高速增长态势。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支付的便利性得到不断提升;同时市场参与主体从产品研发、市场拓展和客户引导等方面向移动端转移,客户对移动支付使用度、信任度和接受度不断增强,推动移动支付成为互联网支付业务的主体,并继续呈现高速增长态势。从2014年和2015年的数据来看,银行和支付机构移动支付交易金额和笔数的增速均超过100%。可以预见,移动支付将继续保持这一发展态势。

  2.市场机构将通过加强业务场景和移动支付的深度融合,保持各自优势领域的主导地位。市场参与主体将加强业务场景和移动支付的深度融合,持续进行资源整合和技术创新,推动移动支付业态繁荣和多样性发展。商业银行将在大额支付、跨境支付等方面保持优势地位,继续高度重视交易安全和风险控制,并通过减免跨行转账汇款手续费、增强手机银行产品功能、优化客户体验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其移动支付业务的综合竞争力。支付机构将在小额、高频的移动支付领域继续发挥积极作用,并逐步向服务精细化领域发展。

  3.市场主体将继续推动新技术与移动支付应用的融合,促进移动支付安全性和便捷性的提升。市场主体将持续推动科技手段与移动支付应用的融合,不断创新业务模式和产品,拓展移动支付业务的应用空间,提升支付安全。指纹、声波、人脸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将进一步在移动支付领域得到探索应用;穿戴式设备将得到一定的应用和推广,并用于公交、地铁、便利店、咖啡厅等非接触支付应用场景;市场主体将基于HCE、NFC、Token等技术,持续开展产品和服务创新,并探索移动支付发展的新模式。

  4.农村移动支付业务将继续得到推广和应用,进一步发挥服务“三农”的重要作用。一是市场主体将继续整合优势资源,通过升级当地服务站点等方式,加快农村地区支付受理环境的改善。二是加强对农村服务站点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进而加强金融知识宣传,培养农村用户的移动支付意愿及支付安全意识。三是加大研发投入,推出低成本、易操作的移动支付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服务农村用户。
  
(文章来源:金融电子化杂志)

扫码即可手机
阅读转发此文

本文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