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捷搜索
  • 全站搜索

农信银:推动农村金融科技上新台阶

2019-02-14 19:30:22作者: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党委书记 王永红编辑:
农村金融机构基本都是走全功能银行的发展路线,相同功能的应用系统众多,科技队伍的人力、能力都比较欠缺,“共建共享”技术设施大大降低其支撑多样化产品和服务的科技投入。

2015年以来,监管要求趋严,跨界竞争加剧,技术创新频现,全国性商业银行纷纷与BATJ等互联网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农信银中心)针对农村金融机构(包括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等)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运用共享经济模式,组织协调农村金融机构抱团发展。以“一点接入”方式加速农村金融机构融入金融市场,以“共建共享”方式大力推广新技术新系统,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立足农村,面向农业,抓住农民”,不断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图片5.jpg
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党委书记 王永红

坚持服务“三农”的定位,建设农村支付清算网络

  农信银中心专注于机构多、业务量小、技术水平较低的农村支付清算领域,做深做透做实,在激烈竞争的支付清算市场中占领一席之地,成为国家支付清算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1.履行特许清算组织职能

  为畅通农村金融机构的汇路,有关部门于1996年8月建立了“全国农村信用社特约电子汇兑资金清算服务中心”。在农村信用社深化体制改革、成立省级农信社联社的背景下,36家农村金融机构投资组建农信银中心。人民银行于2006年4月批准农信银中心成为特许清算组织,于2013年1月印发《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有限责任公司监督管理办法》,于2016年决定将农信银中心党组织关系收归管理。上述系列举措,确定了农信银中心的组织体制和运作机制,进一步强化其从事农村支付清算业务的权威性。

  农信银中心从农村电子汇兑起步,克服没有排他性清算业务和机构范围的短板,充分发挥股东作用,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建立健全覆盖全国农村金融机构的支付清算网络,形成“系统内清算”业务体系。截至2017年末,农信银中心成员机构包括30家省级农信社联社、6家副省级以上城市农村商业银行、1034家村镇银行,赋予行名行号的机构网点达44086家。农信银中心日均交易笔数从0.38万笔(2006年度)增长到459.29万笔(2016年度)、917.55万笔(2017年度)、2000万笔(2018年度,预计),成为一个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许清算组织。

  2.成为农村金融机构的平台和门户

  作为地方性金融机构,农村金融机构迫切需要融入金融市场以拓展市场空间。农信银中心没有“总行”管理职能,以“平台和门户”为己任,主动承受交易集中、数据集中所带来的安全生产风险,复用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的网络连接、报文规范、安全设施等,开发用于报文转换和交易传输的前置系统,组织协同农村金融机构实施“一点接入”工程。截至2017年5月末,以农信银中心为枢纽和接入点,22个省市2248家基层法人机构接入中央银行会计核算数据集中系统(ACS)进行对账操作,22个省市1347家基层法人机构接入上海票据交易所,全国农村金融机构接入网联,部分农村金融机构(聚合支付)接入银联。今后,农信银中心将继续争取政策支持,提供人民币跨境支付(CIPS)、国库信息处理(TIPS)、网上银行跨行清算(IBPS)等系统的接入渠道。

  3.不断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技术应用水平

  农村金融机构基本都是走全功能银行的发展路线,相同功能的应用系统众多,科技队伍的人力、能力都比较欠缺,“共建共享”技术设施大大降低其支撑多样化产品和服务的科技投入。

  建立“系统内支付”技术体系。无卡支付已成为零售支付市场的主流支付方式,农信银中心抓住机遇,建设共享使用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聚合支付系统、网关支付系统、“利农”商城等,形成了一个线上线下相结合、多种支付渠道并存的支付平台,为农村金融机构节省大量重复投资。2017年5月份,该平台日均处理支付交易3294.39万笔、657.13亿元。

  建设“系统内灾备”技术体系。为满足农村金融机构“两地三中心”的灾备建设需求,农信银中心为15个省级农信社联社的32个应用系统提供异地灾备服务。农信银中心正在建设云计算基础设施,把服务内容从单一的灾备扩大为技术基础资源,以满足农村金融机构的双活数据中心建设、系统开发与测试等需求。

顺应金融市场的新趋势,建设技术支持服务体系

  人民银行坚持“规范创新和促进发展并重,强化安全与提升效率并重,加强监管与提升服务并重”的监管导向,着力构建“政府监管,行业自律,机构自治,社会监督”四位一体的监管体系,2018年6月以后,支付机构与商业银行之间“断直联”,支付清算市场逐步有序对外开放,零售支付的市场格局、资金流向都发生较大变化。农信银中心必须深入研究和解决农村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问题,实现重点突破,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1.开始形成“4X2”的清算市场格局

  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和跨境银行间支付清算(上海)有限责任公司、中国银联和网联清算有限公司、城商行资金清算中心和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分别处理指定范围或经市场竞争形成的支付交易,同时VISA、MasterCard等国际银行卡清算组织准备进入国内市场。上述清算机构各有业务重点并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商业银行、支付机构在不违规前提下会选择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资金清算渠道。

  农信银中心作为其中的弱者,一是必须巩固农村金融领域这块根据地,从业务种类、交易清算效率与风险管理、技术服务质量等方面建立综合性的“护城河”;二是积极推进特许清算组织互联,将农信银支付清算这个小体系融入到全国支付清算的大体系,实现农村金融机构对金融市场“一点通全国通”,反之亦然。这一布局实现后,农信银中心在能力上等同于全国性、全业务品种的特许清算组织。

  2.无卡支付成为主流支付方式

  2013年以来,互联网金融浪潮兴起,人们普遍接受“线上绑卡支付”和“线下扫码支付”的手机支付习惯,支付宝、财付通等支付机构不但蚕食商业银行的零售支付市场份额,而且通过投资互联网企业“制造”并独占新的支付交易,例如共享单车付款。支付机构逐渐主导移动支付发展的结果,就是客户资金流向从商业银行之间转变为商业银行与支付机构之间。以农信银中心为例,农村金融机构之间资金流动占比从2012年末的91%下降到2017年末的13%。

  面对支付方式以及资金流向的变化,农信银中心将清算业务从“系统内”扩展为“系统内+系统内外连接”,在“实时全额”基础上增加“批量净额”资金清算模式,支持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线上线下收单业务,形成农村金融机构做支付、农信银中心做清算的互动格局。

  3.农村金融机构逐步接受“一点接入”模式

  农村金融机构均是地方性银行,村镇银行、民营银行甚至仅有一个网点,“路通财通”是其发展的必由之路。据不完全统计,农村金融机构面向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等监管机构、中国银联和上海票据交易所等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接口与网络环境超过20套。由于业务量小,单个机构对外联网的投入产出很低,更重要的是消耗其捉襟见肘的技术力量。因此,复用已有的报文、网络、安全设施开展联网,是农村金融机构现实而有效的选择。另外,金融市场基础设施运营机构组织农村金融机构开展入网测试、运营管理,也同样面临投入产出较低、安全生产风险管控难等问题。在协商确定权利义务关系、不削弱管理力度的情况下,授权农信银中心为农村金融机构特别是村镇银行提供技术支持和承担辅助业务管理,是金融市场基础设施运营机构现实而有效的选择。农信银中心2017年组织全国农村金融机构“一点接入”网联处理网络支付业务,2018年组织部分农村金融机构“一点接入”网联、银联处理条码支付业务,均获得了农村金融机构的好评。

  农信银中心组织协调农村金融机构加入金融市场基础设施有三种方式:一是对等互联,农信银中心成为对方会员单位;二是代理接入,农信银中心作为授权管理机构和交易接入点,指定若干个农村金融机构代理业务;三是网络接入,农信银中心作为交易接入点,农村金融机构以独立身份开展业务。上述方式均复用农信银中心与农村金融机构之间已有的网络连接和业务关系,由农信银中心完成报文转换、报文加解密密和签名验签,以及配合完成资金清算等工作。

  4.科技成为提升支付清算服务水平的关键

  当前,云计算、大数据、生物特征识别等新兴技术与金融业务加速融合,信息科技成为银行业机构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关键。由于多种原因,一些农村金融机构的开发、测试、运维、安全管理实力较弱,“依靠外包、依赖集成商”成为典型现象。

  农信银中心致力于促进提高农村金融科技水平,一是围绕灾备、双活中心、测试、开发等技术环境建设提供技术基础资源服务,让农村金融机构集中精力做好核心业务系统研发和运维。二是建设多渠道、多法人的“互联网前台系统”,与农村金融机构的账户管理系统连接而成“互联网核心业务系统”,形成“农信银处理交易,本地管理账户”的业务处理新模式。三是建立农信银中心和农村金融机构的科技协同工作机制,组织农村金融机构开展共同建设或共同采购“相同功能”的应用系统。

建立协同发展机制,确保服务农村金融机构的方向

  对于农信银中心,农村金融机构既是股东,也是服务对象;服务于农村金融机构、引领农村金融科技发展,既是使命,也是发展路径。因此,有必要建立各种协同发展机制,确保持续落实“一点接入、共建共享”等实施策略。

  1.制定实施“两轮一轴”发展战略

  结合支付体系发展当前态势、金融科技发展趋势和农村金融机构实际情况,农信银行中心于2017年提出“两轮一轴”的发展战略,即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为轴承,以资金清算服务、技术支持服务为双轮,按照上市公司要求完善公司治理,按照特许清算组织的要求提高市场竞争力,按照国家金融基础设施的要求提高网络安全防护能力,促进农村金融机构不断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两轮一轴”本质是共享经济模式在农村金融科技领域的具体应用,也是农信银中心的业务布局和发展方向。农信银中心将通过制定滚动发展的三年工作规划,从操作层面校正发展方向,深化协同科技工作机制,从而持续地、普遍地提高农村金融科技应用水平。

  2.建立网络安全风险防护体系

  面对严峻的网络安全风险(包括安全生产风险和网络攻击风险)形势,农信银中心首先以提高应急处置效率为指导思想完善三道风险防控机制,逐步提高自动化操作水平,以降低网络安全风险产生的负面影响。依托北京、长沙两个数据中心大力建设“双活”分布式技术架构,以灵活性提高健壮性,显著提高业务连续性。大力推进网络安全防护技术体系建设,联合专业安全公司、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网络潜伏者”的应对措施。在国家网络安全相关部门支持下,逐步提高防范、发现、处置类似“永恒之蓝”、SWIFT资金盗取等网络安全事件的能力,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3.大力发展系统内支付服务

  支付既是商业银行的基础性业务,也是清算业务之源,是农信银中心和农村金融机构建立协同工作机制的基础性载体。“以支付保清算,以清算促支付”,农信银中心将协同农村金融机构实现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一是重点发展手机支付,提高手机支付在农村地区的渗透率。二是发展个人跨境支付业务,农民出国、外国人进入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地区日渐普遍,农民购汇、“内卡外用”、“外卡内用”成为现实的支付需求。三是发展大数据风控应用,通过接入个人和企业征信、身份信息核查、协会信息共享等系统,引入成熟的风控模型,助力农村金融机构开展线上小贷、线下农贷业务,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文章来源:金融电子化杂志)

扫码即可手机
阅读转发此文

本文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