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捷搜索
  • 全站搜索

“互联网+”助推传统银行IT 转型

2015-07-09 16:43:31作者:中国银行信息科技部总经理 刘秋万编辑:金融咨询网
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生态的起步与发展,借助信息技术的频繁创新与商业模式的不断突破,中国银行积极探索新一代银行IT 系统的构建,为全面应用自主可控技术创造条件。

中国银行在践行“互联网+ 金融”的行动计划中,提出了网络金融建设战略规划,旨在围绕互联网模式下的“支付、理财、融资、跨境、产业链、O2O 综合服务”等领域构建多维的业务体系,并聚焦跨境、小微、社区、移动金融等重点领域打造互联网金融新生态。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生态的起步与发展,借助信息技术的频繁创新与商业模式的不断突破,中国银行将聚焦云计算、大数据、自主可控等技术创新领域,积极推进传统商业银行IT 转型,力争在IT 规模、技术能力、系统服务等方面获得显著提升。

图片16.jpg

突破传统技术瓶颈,打造私有云平台

        IT 基础平台是保障业务发展的首要条件。由于在商业模式、应用场景等方面的差异,传统银行在架构体系上更多地采用了由事务处理类场景驱动发展的集中式架构,这也是当前较为主流的企业级IT 架构。其特点是架构简捷稳定,便于纵向扩展与管理,技术成熟。而新兴互联网企业则更多地采用了基于并行计算技术的分布式架构,其特点是在架构层面具备更优秀的横向扩展能力、弹性伸缩能力,以及更强的应对突发或短期容量吞吐能力。

        面对互联网金融生态的蓬勃发展,中国银行深刻认识到:开放怀抱迎接互联网金融的全新挑战,必须具备适应更快市场变化、服务更多客户、满足更加差异化多元化金融需求的能力。而这首先需要突破传统技术体系的限制,基于云计算构建更加灵活、资源利用率更高、处理能力更强的基础设施体系。为此,中国银行借助网络金融发展契机,通过分布式架构私有云平台建设,正在逐步推动由集中式架构向分布式架构的IT 转型。着力构建基于X86 体系的云服务基础平台,应用异构虚拟化、分布式海量存储、大规模资源调度与管理等关键技术,解决服务计量、应用开发和自动化部署等重点问题。建设服务营运、管理、开发、部署和运维一体化的私有云平台,以实现可定制、可扩展的多租户金融服务。提高数据中心资源利用率,降低系统建设成本和运维管理负担,助力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快业务发展步伐。

        中国银行私有云平台建设的基本策略是采取分阶段、分步骤的实施方式,逐步实现分布式云平台转型。第一阶段以面向网络金融业务为主的移动应用为切入,开展分布式架构私有云平台的转换试点和技术验证工作;第二阶段面向传统银行渠道类、数据类业务应用,逐步推进转化迁移工作,不断积累实施经验;第三阶段实现传统银行应用系统向分布式架构私有云平台的转型工作。

应用大数据技术,构建数据智能平台

        大数据技术与应用在金融领域有着广阔的价值空间,如何充分利用大数据来发挥业务价值,已经成为银行转型发展的关键课题之一。传统的数据分析受限于技术瓶颈,已无法处理日益庞大和类型多样的数据内容,更无法满足金融企业利用海量数据挖掘促进业务发展的迫切需要。大数据的兴起带来了全新的技术手段,如海量数据计算、多结构化的数据处理、大规模并行数据处理、机器学习、实时决策、流计算、可视化数据展现等。利用这些新技术可以满足更大容量、更高速度、更多类型的数据处理需求,从而解决传统数据分析无法解决的问题。

        中国银行在构建大数据基础能力的同时,高度关注业务价值的体现,依据“平台—数据—应用(业务)—价值”的整体价值链构建大数据应用生态体系,通过有步骤地开展多个项目来逐步完善并达到大数据体系架构与能力模型要求。利用Hadoop+nosql 数据库技术体系将全部的金融业务数据统一到一套全业务、全周期的平台中。该平台未来将形成承载完整生命周期的历史金融数据基础,构建成一条通用的全行数据业务服务总线,为网络金融和全行业务提供“面向数据的服务(SOD)”能力。该平台打破传统数据下传类系统单一的数据传输通道的局限,在减少数据文件重复搬移成本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数据处理效率,有效提升了全行的基础数据服务能力;在业务应用方面,正在建设的“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线上、线下精准客户营销平台”,开创性地将线下客户信息与线上客户行为统一在一起,将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有机的提炼并整合,形成更为完整丰富的客户360 度模型,精确的描述客户各项属性特征。该平台基于大数据的技术特性,实现了复杂统计分析模型和规则模型相融合的秒级计算,将在发掘潜在客户、预测客户行为、评价客户信用等业务场景中发挥关键的作用。

        基于这些大数据平台与应用的建设,中国银行将在客户服务、精准营销、授信支持、风险分析、流程优化、经营管理等多个业务领域与大数据相结合,力争带来大数据价值的全面突破和提升。包括:通过大数据挖掘客户和扩大客户基础,实时掌握客户需求、按需定制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通过大数据构建以数据为驱动,以模型为核心的自动化、智能化、全方位、多渠道的精准营销模式;通过构建互联网模式的信用风险计量模型,完善信用风险评价体系;更好地分析市场环境、监测企业舆情,提升风险计量准确性、及时性,从而动态检测风险,精准识别欺诈等一系列的变化;利用数据为银行前中后台各类经营管理活动提供有力支持,全方位提升银行整体协作和业务决策智能化水平,驱动内部流程优化、促进产品创新等。

采用创新技术,探索自主可控转型之路

        长期以来,传统银行主要采用了集中化架构模式。这种模式通常是以传统大型主机、高端小型机、集中式存储、商用数据库、中间件产品等为核心代表的平台基础,基于SMP、shared-disk 或shared-memory 等集中式集群模式来满足各自独立业务的集中处理要求。其优点是提供较高的一致性保证、较好的复杂逻辑业务支持,缺点是横向扩展能力差,资源调度不灵活,很难满足互联网模式下海量并发、海量数据的高效处理要求;同时,银行传统的集中式架构主要采用了传统商用封闭式软件,其优点是具备较高的系统安全性与可靠性,缺点是软件开放性差,采购与维护成本较高,敏捷性也难以满足互联网应用场景下的快速响应要求。

        近年来,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和日趋成熟,基于分布式模式的互联网技术体系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分布式技术架构也有了越来越多的成功案例,在高性能和高可用方面逐步实现了传统集中式架构较难达到的突破。目前主流的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P2P 等互联网金融类公司都走向了分布式云计算的技术路线,而银行网络金融下互联网类、大数据类、渠道类等一致性要求低的应用系统非常适合在分布式云平台架构上部署或迁移。这种基于互联网模式的分布式架构云计算技术体系对于目前的国内外商业银行来说,尚都处于研究起步与技术摸索阶段。但是其较高的技术体系开放性,业界产品化程度低等特点,打破了传统封闭式技术体系的技术壁垒,为大型商业银行提供了较好的技术研究平台与机会。在这个领域加大投入,为传统银行在自主可控的IT 转型之路上打开了探索的大门。

        金融业的快速发展提出了跨界融合、平等开放、灵活多变、响应快速等更多更高的要求,而互联网的技术体系与模式特点对这些金融发展要求提供了更好的技术支撑。借助互联网发展带来的各种创新技术,中国银行将积极推进技术架构从集中式到分布式转型的研究实施,逐步探索建立基于X86 服务器+ 开源软件分布式云架构的新一代银行IT 系统,为全面应用自主可控技术创造条件。

(文章来源:《金融电子化》杂志)
 

扫码即可手机
阅读转发此文

本文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