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捷搜索
  • 全站搜索

关于商业银行规模的再思考

2012-12-05 15:11:04作者:蔡宁伟编辑:
在众多中资商业银行规模化的同时,相伴而生的是一系列显性或隐性的问题,特别是由于自身定位、企业边界等生态位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的选择问题所引发的规模经济或不经济。

一、对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生态位理论
        生态位是生态学的重要概念之一,是生物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与环境基础,并逐渐发展到组织领域。美国学者Crinell(1917)首先定义其为恰好被一个物种或亚物种所占据的最后分布单位(Ultimate Unit),即生境生态位。在此基础上,Elton(1933)提出有机体在群落中的功能、作用和地位的功能生态位。

        此后,Hutchinson(1957)提出超体积生态位(Hyper Volume Niche),即生物个体或物种可以在其中不受限制地生活下去的多维生态因素。Brunsman和Sharfman(1993)发展了超体积生态位,将组织生态位定义为一个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n维体积,包括资源以及限制和促进组织业绩的物理、生物及社会条件。Baum和Singh(1994)认为组织生态位刻画了单个组织不同资源需求和生产能力的特征,是在一个种群内部组织的生产能力和资源需求的变化。Min Woong Sohn(2001)认为一个组织同样有多种资源的需求,并设法从自身的生态位来满足。

        可见,国外学者主要是从资源利用的角度对组织生态位加以界定,便于理解企业竞争的根本动因。林晓(2003)认为企业生态位是一个企业与其他企业相关联的特定市场位置、地理位置和功能地位。葛振忠、梁嘉骅(2004)认为全体企业生存与发展提供资源总体及其相互关系构成企业的生态空间,每个企业都希望获得最好的输入资源和输出吸收资源,但每个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只能具有获取特定的输入资源和输出吸收资源的能力,所以只能占据企业生态空间中的某个部分。万伦来(2004)认为企业生态是在一定社会经济环境下,企业以核心技术能力、生产制造能力为支撑,通过组织内部战略管理、组织界面管理、营销管理、学习创新管理等子过程的交互作用而获取企业生存、发展、竞争的能力。闫安、达庆利(2005)认为企业生态位是企业在特定时期、特定生态环境里能动地与环境及其他企业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相对地位与功能作用。

        可见,国内学者主要是从企业在所处环境中的地位和发挥的功能作用两方面来界定企业生态位的。

        (二)比较优势理论
        在Adam Smith绝对优势理论(即各国在生产技术上的差别及由此造成劳动生产率和生产称本的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础)的基础上,英国经济学家David Ricardo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中提出比较成本贸易理论,后人称为比较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20世纪初,瑞典经济学家Eli F Heckscher与Bertil Gotthard Ohlin(1919)克服了Ricardo的某些局限,认为生产商品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而不仅仅是劳动力,资本、土地以及其他生产要素在生产中起了重要作用并影响到生产率和生产成本,即“H-O定理”。因此,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那些能够充分利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以换取那些需要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从而构成国际贸易进行的基础。

        (三)规模经济理论
        规模经济也称规模的经济性,指经济组织因生产经营规模的变动而引起的收益变动,它反映了生产经营能力的扩大使产品单位成本下降的趋势,通常用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来表示,描述了随着经济组织规模的扩大和生产经营能力的扩大平均成本变化的规律,理论上是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线。凡规模扩大后出现平均成本不降反升的,就称为规模不经济或缺乏规模经济。同时,规模经济也涉及企业边界等问题,代表人物如Henri. Fayol的树浆极限理论(法约尔率先提出“管理能力有限说”,因此要“寻找一个管理组织行动的界限”,即组织边界,1925)。此后,新制度经济学奠基人Ronald Coase(1937)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提出的交易成本理论(Transaction Cost Theory),认为一个企业范围的大小取决于市场交易费用和企业内部交易费用的高低。当市场交易费用低于企业内部交易费用,企业走向专业化;当市场交易费用高于企业内部交易费用,企业走向一体化,企业家通过不断地实验使企业范围趋于一个均衡值。

二、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的存在与经济点
        产业组织理论一般认为,一个产业的生产集中度越高(反映的是企业市场中几个最大规模的企业,经验估计,通常是前四名所占的市场份额),规模越大的企业支配市场的能力越强,大企业的边际利润曲线往往高于中小企业,其根本原因在于企业规模的差异所导致的成本差异,如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的差异。H. Demsets和K. Lehn(1985)考察了511家美国大公司后发现:集中度超过50%,行业间利润率与集中度将正相关;集中度在10%-50%,资产利润率随集中度提高而下降。因此通常而言,银行(如无特殊说明,本文所称银行,皆指商业银行)规模的大小实质反映商业银行的实力、抵御风险的能力和运营效率高低(葛兆强,1999)。从实践上看,银行从最初单纯的货币兑换业发展成私人或合伙性的汇兑银行、存款银行和汇划银行,到股份制商业银行,再到跨国垄断的现代商业银行本身就是一个规模化的过程。19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开始产业集中;20世纪80年代,银行并购浪潮在发达国家兴起并在90年代达到高潮。西方商业银行主要从分支机构网络重组(Restructuring of Branch Networks)和业务流程再造(Reengineering of Business Process)(分支机构网络重组即撤并一些不具规模经济的分支机构,并对分支机构的层次进行重构,以使商业银行更为精干,集中服务于某一或某些目标市场和某些顾客群;业务流程再造即将许多各不同的常规工作尽可能并人不同的流程,同时在每个流程的运作中停工时间减少到最低限度)展开(刘亚,1997),通过并购扩大规模,增强风险管理和盈利能力。目前,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通过撤并网点、流程再造和前中后台分离等改革,已基本实现规模化。如今,大银行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影响世界金融的繁荣与稳定,2008年的金融危机正变相地说明了这一问题。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扫码即可手机
阅读转发此文

本文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