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捷搜索
  • 全站搜索

关于未来的八个命题

2014-10-21 16:31:36作者:王和编辑:金融咨询网
《奇点临近》的作者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正不断地临近一个奇点,作者甚至准确地预测这个奇点将出现在2045年,他认为奇点的到来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社会。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关注哪些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时代命题呢?

话题五:认知科学(心)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更关注外部世界的研究,对于自身,不能说没有研究,但的确是知之甚少。所以,在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自身,特别是关注“心”的研究。

        在人类的认知中,始终有两个领域让我们感觉是神奇莫测的,一个是宇宙,一个是人的大脑。近年来,随着脑科学、神经网络科学、认知科学的发展,我们渐渐揭开了人类大脑的神秘面纱——我们知道大脑有300亿个神经元,并构成了3亿个识别模块,但他们是如何工作的?他们之间的“关系函数”是什么?科学家们一直在试图去解读神经元之间的“网络运行密码”。

        令人兴奋的是一些科学家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正不断取得突破,他们提出了“蓝脑计划”,甚至预计有望在2023年构建出一个完整的“人类大脑”。如果是这样,我们就有可能为人类大脑“建模”,继而开发出一个“类大脑操作系统”。如果这些能够成为现实,则古人想象的“读心术”就可能成为现实。

        接下来的问题是技术实现层面。首先是处理能力,得益于量子理论和纳米技术的结合,纳米管的出现使得计算能力不再是问题了,1立方英寸纳米管所提供的计算能力已经超过人类大脑的1亿倍。其次是这种仿真大脑的存在方式,以及与人类大脑的交互关系,是独立存在、平行存在,还是分布存在。第三,如何联系和接管,这个问题的核心是要解决输出和输入问题。我们需要一个输出和输入的解决方案,这还涉及到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个概念:路由,我们要建立一套路由系统,去解决决策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及决策系统和操作系统之间的联系问题。

        认知科学有一个最终的落脚点,就是人工智能。在认知科学领域,尽管我们追求的目标是构建一个仿真大脑,但在实际应用层面则是另一个概念,也许我们只要把认知科学的初级成果进行简单应用,就能够为我们提升经营管理效率,便利人们的生活提供巨大的想象空间,并带来巨大的效益,而对此我们现在关注得还很不够。我们需要思考一个问题:未来人工智能能够取代我们多少工作?是10%、30%,还是50%?如果这成为了现实,相信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都会因此产生重大变化。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思考一个问题:你今天所做的工作,明天是否会被人工智能取代?

        最后,回到保险领域看人工智能的应用问题,这个领域至少有两个可能的应用。第一个应用是在风险认知和管理层面。有一种风险理论认为风险是主观与客观的差异。那么,如果认知科学可能认识并改变主观的时候,风险也就随之改变了。因此,我们需要关注“风险心理学”的概念,即我们可以从主观,从心理的视角去观察并管理和改善风险。同时,认识科学对行为科学和预测科学的影响,也将对风险管理和保险的基础生产巨大的影响。

        第二个应用是“感应终端+物联网+人工智能”模式,这种模式将从根本上改变保险行业的经营业态。最典型的应用场景是理赔,我们可以通过感应终端获取事故现场的所有信息,然后,通过物联网汇集到虚拟的理赔中心,最后,通过基于人工智能构建的“专家系统”对赔案进行自动处理,完成查勘、定损和核赔工作。这种集合群体智慧和大量信息的“专家系统”,其案件处理的精准程度将远远超过作为个体的理赔人员,不仅更高效、更经济,还不会产生“道德风险”。同时,这种“专家系统”还可以与汽车的零配件和工时费等社会数据库实时对接,能够进一步提升其有效性和准确性。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理赔部门可能不再是一个人声鼎沸的职场,而是一些“悄无声息”的设备。此外,这种模式在风险评估、核保、客户服务等方面都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我们可以有一个基本判断:未来人工智能的应用,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保险的业态,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前瞻性思维和实实在在的准备。

话题六:基因工程(身)

        上个世纪启动的人类基因组计划,调动了数以千计的科学家,用了13年的时间,耗费了27亿美元,才初步完成这个项目。这个项目的完成使得人类在认识自己方面向前迈进了历史性的一大步。随之而来的是这一成果的广泛应用,目前,与基因测序相关的应用产业可谓是风生水起,有家叫做“23与我(23andme)”的公司声称:花99美元,就能够告诉你的“前世今生”。他们只需要你提供一点唾沫,就可以鉴定出254种因子,继而确定疾病携带、药物过敏和祖先起源。电影明星安吉丽娜•茱莉就是使用了这种服务,诊断出自己患乳腺癌的机率超过50%,毅然决然地做了切除手术。

        接下来,我们要问一个问题:如果疾病甚至生命是已知,或可以预知的,保险,特别是人寿保险、健康保险将如何面对?西方保险业曾经有一个想法是考虑把基因引入到保险经营中,即利用基因技术进行定价,开展核保。但后来这个想法被否定了,原因是社会从更高的层面提出了人权保护问题,提出了禁止基因歧视概念。2008年美国通过《反基因歧视法》,从法律上明确了禁止基因歧视。

        除了基因技术外,现在各种嵌入式和穿戴式的生命体征观测设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并迅速普及,在西方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这种观测设备传感器加上移动物联网技术,使得我们对生命及健康的了解与掌握进入一种实时、动态和连续的状态,这一切都使得生命和健康变得更加“已知”。这就带来了一个新问题,在人寿和健康保险中,投保人与保险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地位发生了新变化,更多的投保人拥有了更充分的信息,而保险人则处于信息相对弱势和缺乏的地位,“逆选择”和道德风险管理将面临新形势和新问题,需要我们予以高度关注。

        当生命是已知和不确定性消失的时候,面对我们还保什么、还能做什么的问题,我们也不妨换一个思路,思考一下如何利用这些新技术,提供一个基于健康管理服务的经营模式,因为,人们买保险的本意并不是赔偿,保险制度存在的更高意义是改善社会的总体风险暴露,为社会创造福祉。顺着这个思路,也许我们能够创新出一个种全新的商业模式。

话题七:平台大势

        互联网将挑战保险,乃至整个金融的立业之本。我们不妨看看,金融和保险的立业之本是什么?如果从保险的角度来讲,是大数法则、专业管理和信用中介。首先,大数法则的根本是数的集合。从传统的视角看,这种数的集合是要通过保险网点,通过销售人员去实现的。因此,如果我们要集合一定量的“大数”是非常困难的。许多金融机构通过很长时间的努力,能够集合的数不过是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可以说已经是一个“天文数字”了,但在互联网时代,一个“大V”拥有千万级的粉丝已是家常便饭和司空见惯。网上的“秒杀活动”,霎时间聚集庞大的客户群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所以,我们不难发现,在互联网时代,数的集合无论是可能性,还是效率均已是“今非昔比”了,我们不要小看这种变化,更不能漠视它的出现。

        其次,专业管理的背后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今天,所谓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在互联网时代,配合搜索引擎的出现,知识信息的获取已经变得易如反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保险业需要认真思考自身如何存在的问题?作为前提,我们需要要用一个开放的心态去迎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的特征是开放、平等、透明、分享、高效。随之而来的信息民主,信息民主指的是在互联网时代,每一个人均享有充分的“知情权”,任何人均不能,或难以继续利用所谓的信息不对称,来获取超额利润。从商业的角度,要高度关注共生理论,即在互联网环境下,大家互通有无,协作共赢。最后,就是金融和保险机构靠什么来扮演又如何继续扮演信用中介的角色问题。

        我们讲“平台大势”这个话题的核心是要认识到未来整个社会的平台化是一个不可逆的趋势,信息民主和经济平等是平台化的重要特征,它将带来一系列创造性的破坏和颠覆式的创新,它更会带来新商业模式的诞生,形成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革命性趋势。作为金融和保险,在社会平台化的大背景下,我们需要关注并思考几点问题。

        第一,金融保险会从“更制度”的平台走向“更技术”的平台。传统金融保险更多的是基于制度建立的平台,而未来我们要走向一个“更技术”的平台。

        第二,经营模式将从“差价模式”走向“服务模式”。金融保险企业的盈利模式将从通过价差实现,过渡到通过提供服务并收费实现。

        第三,定价模式也将从以“前定价”为主走向“前定价”与“后定价”结合的模式;从公司定价走向消费者自主定价时代。

        第四,风险控制模式将从过程和事后的风险管理模式,逐步走到事前安排和对冲的风险治理模式;从外在模式走向内涵模式。

话题八:数据使命

        大数据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说法,而“数据科学”则是更科学的定义,包括了数据和计算相关领域的科学范畴。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用“大数据”这个词,因为,通过这个词,我们希望去包含这个时代许多与之相关的科学和技术,通过这个词,让人们能够更多、更直观地认识数据科学,以及数据的时代使命。对于保险业而言,大数据带来的挑战无疑是巨大的,需要我们对此有足够的认识,并做出相应的调整。

        一是对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们需要有一个专业、深刻和前瞻性的认识。现在大数据这个话题已经非常热,但是我们对于大数据的内涵、对于大数据与保险行业的关系,还是认识不足,而且,许多认识更多的是建立在抽象基础上的。

        从保险的角度看,我们需要关注两个问题:首先是“去边界”思维,即在平台化时代,在大数据时代,你会发现各种边界都越来越模糊,所以,现在的创新和机遇,更多的是在边界发生的,不是在中心发生的。而我们对边界又关心了多少、认识了多少?其次是“社会脑”的认识,大数据使得整个社会的信息实现了共享。从整个社会的层面,我们会发现一个趋势叫做“数字社会主义”;从个人的层面,我们会发现“数位人生”的概念,即每一个人都将被数据化。社会和人的数字化是社会脑出现的前提,也是其进化的基础,它将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对知识和智慧的传统认识,并营造出全新的“生存环境”。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就面临着怎么利用好这个“社会脑”的问题。

        二是现在有一个非常流行的模式,叫免费模式,大多数人都乐此不疲地使用各种免费模式,就忘记了一句话: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我们在免费使用数据产品的同时,其实是被运营商免费使用了自己的信息。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大数据时代走到今天,我们需要提出一个概念:“数权”,即每个数据都是有权利归属的,均存在“所有权”的问题。这种“数权”与我们的财产权一样,是不能够随意侵犯的,国家需要在制度层面来完善这个问题的治理,否则,很多人稀里糊涂下载了那么多APP软件,最后,几乎就没有隐私了。

        三是在大数据时代,解构和重构数据将成为一种重要能力,即将现有的数据进行解构,同时根据需求进行重构,创造出一个新的商业模式。这种解构和重构的背后是一种价值的发现与实现。同时,解构与重构能力的根本是计算能力,而这种计算能力提升的关键是对数据的“追随”,即我们要改变数据“迁就”计算的思维模式,而让计算“追随”并“服务”数据,并在服务中成就自我。

        四是随着“云计算”的出现,带动了信息技术和管理理念的变革,而“云计算”带给我们更大的价值在于催生了“云管理”的概念。现代商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越来越复杂的管理与越来越灵活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客户、销售和服务是越来越分散的,要求是更加灵活多变,而经营管理则要求尽可能地集中,以有效控制风险,降低成本。从表面上看,二者是矛盾和冲突的。但通过“云管理”概念的导入,就能够较好地破解这一难题。“云管理”的核心是“形散神聚”,它能够很好地解决和平衡集中管控与效率保证的关系,解决集中运营与灵活服务的关系。

        五是数据管理面临“内外有别”的问题。保险行业要有两个认识:第一,长期以来,我们总认为行业数据是我们经营的基础,面向未来,我们要认识到行业数据,仅仅是经营风险数据的一小部分,真正解读风险,需要更多关注行业外的数据。第二,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对于数据的管理也要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从传统的角度看,我们更多的是希望“拥有”数据,但在未来大数据时代,“拥有”既不经济,更不现实。因此,对于外部海量数据的使用和管理,我们不可能采用数据管理的传统理念和技术,更多的应当是“不求所有,但知所在”,以确保效率。

        第六,数据的“用”与“不用”的问题,这涉及到了大数据的一个核心问题:数据的隐私与保护。数据的隐私保护问题,既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商业问题。从社会的角度看,需要通过法律对人们的“数权”加以保护,保险业就面临着适应问题。从商业的角度看,数据隐私问题处理不好,客户就可能不接受保险公司的产品与服务。人保财险在开展基于车联网的定价模式项目即UBI项目的过程中,就面临着如何构建一个既能够运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提升车险经营管理水平,服务客户,又能够很好地平衡客户的隐私保护问题,实现一种互利共赢的模式。

(本文系作者为其出版的新著——《大数据时代保险变革研究 》所作的序言节选)

首页 上一页 1 2

扫码即可手机
阅读转发此文

本文评论

相关文章

频道最近更新

频道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