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捷搜索
  • 全站搜索

互联网金融是运营的长久之计

2013-06-27 11:57:41作者:颜阳编辑:
互联网的开放性让我们看到了挖掘潜在客户的可能,但客户的转换率是在互联网金融中要着重解决的问题,我们第一步要解决的是客户的营销与服务问题。

券商做互联网金融,一方面是由于技术的发展和推动所致,另一方面则是受到互联网公司的影响甚至是冲击、挤压而不得已而为之。由于要解决互联网的“基因”问题,券商也就开始了各自的互联网金融的征程。

         互联网的开放性让我们看到了挖掘潜在客户的可能,但客户的转换率是在互联网金融中要着重解决的问题——也就是开放、有序才能带来价值,而客户的有序化是需要较高代价的。我们第一步要解决的是客户的营销与服务问题。

         无论是用微博还是用微信平台进行营销服务,都需要将企业的营销服务平台与其进行对接,好在主流的微博和微信平台的开放接口都在逐步完善,为这样的对接提供了技术保障。通过对企业的营销服务平台进行社会化的升级,就达到了开放而有序的目的——既可以享受互联网流量的好处又可以对往来的数据进行综合治理。具体处理中特别要注意微博中的弱关系,更多要解决的是“面”的问题;微信针对的是强关系,则是解决私密性的问题,可以为一对一服务提供支持。虽然随着应用的深入,二者之间会有些应用的重叠,但更多的是互补关系。于是,两边的粉丝群的维系需要进行管理。

         先行者的经验表明,通过将原有的微博粉丝转换为微信粉丝的比率不高,微信的粉丝多数是通过活动或事件推动获得的。在具体操作时还需要采用EDM(邮件营销)、SEO(搜索引擎优化)等互联网手段配合使用。

         其次是要解决大数据的治理问题。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大数据的治理”,大数据具有3V+C的特征,也即Volume(数量)、Variaty(种类)、Velocity(速度),当同时具有这三个特征时,就具有了Complexity(复杂性)的特征。券业发展这些年,由于在资本中介中较少使用杠杆,因而业务的发展也受到自身资本的限制,于是客户体系中一个很重要的信用体系,也是在开展融资融券后的近年逐渐开始建立的。通过交易体系建立的信用关系相对稳定,但并不能展现客户的360度信用视图,因而需要更多的渠道去获取客户的相关特征值,其中大数据是一个重要的来源。在进行大数据的治理过程中,需要关注:

         1、大数据需要互联网的基因,这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是立足之本,如果缺少互联网的基因是需要进行变革的。

         2、要辩证看待大数据,它是在互联网生态链中成长或飞跃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这就是说我们要从事互联网金融必须要玩转大数据,但并不等于玩转了大数据就能取胜。

         3、是时候需要解决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无缝连接的问题了——大数据就是连接的桥梁,如何要让这座桥梁通畅,就必须要进行两个世界的业务对接。

         4、关注数据的拥有权和运营权,在很多时候大数据的拥有权和运营权是分离的,需要承认这样的现实,才能顺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

         5、挑战数据分析的传统。企业的数据应用往往是将业务数据归集在一起,然后进行分析、利用。在大数据时代,不可能将所有的数据集中起来后再进行处理,很多时候是边采集、边处理、边利用,有时只需要将数据的路径保留就可以了,这样可以节约很多的空间。因此,传统的分析、处理方法需要进行变革,例如架构(开放的、并行处理的架构)。在处理过程中主题不宜太广(否则结果不宜收敛),中文分词需要进行行业的积累,分析模型可以由浅入深,并且要对自学习有更高的要求(有时候加入人的旁路控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其次,互联网金融不只是做一个项目,而是运营的长久之计。大数据分析需要运营,互联网营销需要运营,O2O的实现也是需要运营的。因此,为了跨越虚拟世界的桥梁,必须要培养和引进适合互联网金融的人才,包括通过各自非常手段,与互联网公司进行深度合作,弥补技术人才的缺失,更重要的是观念的融合。有电商人士直言不讳地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要搞好互联网金融,起码要70后、甚至80后人士进入决策层后才能担当,从另一层面强调了观念的重要性。

(文章来源:新金融世界)
 

扫码即可手机
阅读转发此文

本文评论

相关文章

频道最近更新

频道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