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捷搜索
  • 全站搜索

从温州试点看金融改革攻坚

2013-05-23 11:41:29作者:许志平编辑:
与当初温州金融改革启动时的热情和兴奋相比,现在舆论上更多的是失望和反思。假如说温州金融改革在某个领域有所“试错”的话,那不正是全国金融改革或其他区域金改最需要借鉴和避免的吗?

温州金融综合改革已经一年有余,目前正遭遇困难,进展迟缓。

  在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温州市市长陈金彪承认温州金改存在“三个落差”,即阶段性效果与社会期望的落差,小微企业需求与服务体系之间的落差,以及活跃的民间资本与温州市政府监管力量薄弱之间的落差。温州有关方面一位负责人日前撰文,认为温州金融改革“并未取得重大突破”,改革成果“不达标”。

  据报道,金改一年后,温州中小企业融资难没有得到明显缓解,甚至有所加重;企业的融资成本也没有明显降低。与此同时,当地银行业不良贷款依然居高不下,平均不良贷款率为3.79%,有的一度超过8%。

  与当初温州金融改革启动时的热情和兴奋相比,现在舆论上更多的是失望和反思。不过,很多人并不赞同温州金改已经走入死胡同的悲观说法,认为中央给温州开出的时间表是3年到5年,用一年时间完成十二项改革任务是求之过急了。

  鉴于金融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现在就对温州金改下结论为时尚早。实际上,温州金改启动一年来,在中央有关部委大力支持下,温州已经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效,如大力推进民间融资规范化和阳光化,进一步夯实金融基础设施,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组织体系不断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2012年3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的方案,除了要求温州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多元化金融体系,明显改进金融服务水平和现状,增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能力,金融环境明显优化等内容之外,还要求为全国金融改革提供经验。

  从“为全国金融改革提供经验”这一点来说,温州金改一年可圈可点之处很多,应该说取得了很重要的经验和收获。

收获之一:由于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导致的经济问题,必须靠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解决,单靠金融改革是不够的。

  表面上看,2011年9月爆发的温州民间借贷风波和资金链断裂现象,似乎是金融运行和秩序出了问题,但实际上是“低成本、低价格、薄利润”的“温州模式”遇到了麻烦。温州经济步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自身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的不足和缺陷,以及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生巨大变化情况下不适应、不改变而导致企业倒闭、老板跳楼跑路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出现。

  改革开放以来,靠纽扣、眼镜、开关、皮鞋、打火机等小商品起家的温州民营企业以及家族化、专业化的营销网络和运作方式,促进了温州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但是随着劳动密集型小商品产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市场空间逐渐饱和,温州企业利润不断摊薄。

  在技术创新乏力、产业升级迟缓的情况下,温州积聚的巨额财富和资本经不住投机领域巨大利差的诱惑,纷纷脱离实体经济,或变身为民间高利贷,或流向炒房、炒煤、炒古董、炒农产品等领域。最终资金链断裂,危机爆发,风险蔓延至金融领域。

  解决温州经济问题,关键在于打破“温州模式”的瓶颈约束,根本出路在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的转型升级。因此,既然我们不能把温州经济的危机全部归罪于金融业,也就不能把走出困境的希望全部寄托在金融改革上,更不能将目前温州经济纾困无力归咎于金融改革。

收获之二:金融改革不能单兵突进,要与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统筹协调,与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同步推进。

  有观点说,温州金融改革遭遇了“玻璃门”、“天花板”,即受到了现有金融体制和政策法规制约,如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地方金融监管合法化、小贷公司和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的税收优惠等问题。对此,有人主张国家应给予温州更加优惠的政策,在政策上有更大胆的突破。

  实际上,温州金融改革面临的真正困难不在现有金融体制和监管政策本身,而在于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状况等大环境制约。金融作为货币资金以及信用的融通形式,犹如人体血液系统,涉及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金融改革必然是整体改革的一部分,牵一发而动全身,不能封闭、孤立起来,必须与实体经济发展、财税体制改革、市场要素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地方政府改革和法律制度完善等相辅相成,配套实施。

  比如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问题。为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必须把加快地方金融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强化地方监管、风险防范、失败救助和业务支持等基础建设和保障,作为民间资本主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必要前提。

  再比如利率市场化和资本项目可兑换问题。鉴于资金和信用等要素的流动性,为避免局部利率市场化改革和资本项目可兑换产生“洼地效应”,导致其他地区包括国际资本进行政策套利,就要考虑对温州金融市场实行地理封闭。在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实现这种构想是很艰难的。

  而且,无论是民间资本设立村镇银行,还是利率市场化试点,都需要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地方财税的支持,这必然要涉及地方财税改革、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利益集团调整和地方政府权责界定等一系列问题,其背后意味着繁重复杂的工作量。

  这些困难和问题,说明温州金融改革已经步入了深水区,面临着艰巨的攻坚任务。

  温州金改一年后,人们逐渐趋于冷静,开始理性反思。浙江省省长李强日前到温州调研时表示,既要对温州金改充满信心,更要看到长期性、复杂性和探索性,要充分认识到温州金改是一项区域性、渐进型的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系统谋划。温州市金融办公室主任张震宇也表示,利率、汇率方面的改革从目前情况看还不可能由一个地方来试点。希望用金改解决目前温州面临的所有问题,既不现实也不可能。

  温州金融改革作为全国金融改革的“探路者”,一年来所积累的经验含金量很高,值得深入思考和借鉴。温州的经验告诉我们,金融改革光有勇气和魄力还不够,还需要理性与智慧;要在解放思想,增强信心,大胆探索的同时,注意坚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把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科学有效地结合起来,统筹国企改革、财税改革、土地改革、农业改革等各方利益与进程,科学谋划,通盘设计;同时还要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和民众期望,正确看待金融作用,理性包容金融改革,不寄望于金融改革单兵突进,不把金融改革当做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据说爱迪生在发明灯泡时失败了很多次,有人曾质疑嘲笑他的实验没有收获。爱迪生严肃地说:现在我已经知道了这几千种材料不适合做灯泡丝,这不就是收获吗?

  假如说温州金融改革在某个领域有所“试错”的话,那不正是全国金融改革或其他区域金改最需要借鉴和避免的吗?因此,站在全局角度评价温州金改的作用,应该说是功德无量。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
 

扫码即可手机
阅读转发此文

本文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