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捷搜索
  • 全站搜索

新型城镇化下的中小银行金融体系构建

2013-10-31 13:39:46作者:郑州银行董事长 王天宇编辑:金融咨询网
当前中小银行所构成的金融体系不足为中小城镇的城镇化建设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撑。为此,需要政府和金融机构共同努力打造能够适应新型城镇化下中小城镇发展的金融体系。

新一届政府着力推动我国城镇化进程,提升我国城镇化质量和水平,通过城镇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城镇化需要金融提供有效支撑,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主导力量在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尤为重要。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大城市、中小城市与乡镇间的协调发展,需要继续推进以中小城镇为重心的城镇化。从金融需求与供给的匹配程度来看,以中小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能够更好地服务予中小城镇的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重心应是中小城镇

  新型城镇化着力于提升城镇化质量,而非盲目地扩大城市规模,旨在实现人的城镇化。从实现城乡一体化、保持经济增长、大城市承载力及中小城镇的外部发展条件来分析,总体上,新型城镇化应当以中小城镇为重心,不宜继续以大城市为中心。

  发展中小城镇是实现城乡一体发展的必然选择。区域协调理论认为,包括城乡一体化在内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本质是实现多区域的收敛性,即区域间经济差距的缩小或同步性。长期以来,我国呈现出明显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农村经济发展显著滞后于城市,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经济差距在不断拉大,城市居民与农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199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0元是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686元的2.2倍;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80元是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2253元的2.79倍;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是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的3.22倍,尽管近两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更快使得两者差距有所缩小,但是在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仍是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3.1倍。同时,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具备了大城市返哺中小城镇及乡村、工业返哺农业的能力,需要一种契机来推动这种反哺机制的实现。为了实现区域与城乡一体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务必要侧重于中小城镇的发展,以实现城乡差距的缩小和整体社会经济发展的收敛性。

  发展中小城镇是目前经济增长最佳动力源。“出口、消费、投资”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复苏缓慢,出口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大幅度下降;前期政府为稳增长、保增长而主导的投资导致了大量的产能过剩,大城市的传统项目投资已趋饱和,新兴产业尚在培育阶段,继续扩大在大中城市的投资无异于饮鸩止渴;内需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但目前国内消费疲弱、内需不足。与大城市相比,中小城市收入增长的边际效应更高,中小城镇发展所带来的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将有效地提升其消费能力,释放其消费需求。而且,通过引导产业向中小城镇转移,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有利于产业的升级改造,拓展和培育巨大的农村市场,促进中小城镇二三产业的发展和繁荣。因此,新型城镇化更应注重中小城镇的发展。

  大城市的承载力约束性加强。为了容纳的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市工作,城市规模在不断扩大,城市扩容之后产生了诸如交通拥堵、房价高企、空气质量恶化、供水供电紧张、就业困难、生活成本上涨、环境污染严重、居民幸福指数降低等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充分表明,大中城市的承载力已经面临巨大挑战,不宜继续扩大城市规模和接纳更多的农村人口。而且,目前还有2亿多城市常住人口和7000多万流动人口的户籍问题,以及他们无法享受与户籍人口同等的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方面问题。如果新型城镇化继续围绕大城市为中心将会吸引更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大城市,城市规模势必进一步扩大,大城市的承载压力将更大,户籍及公共服务等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将会更加尖锐,而且也无法实现城镇化质量的提升,只能继续维持在“人为造城”的水平上。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继续以大城市为中心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不合适的。

  支撑中小城镇发展的外部条件已经具备。一方面,农业人口进入城市的主要原因是能获得高于农业收入的就业机会,伴随人工成本的不断上升,企业在大城市的经营成本逐年上升,大量企业、工厂正逐步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转移,中小城市提供的就业机会增加。另一方面,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导致需求增加,物价上涨、房价或房租价格上涨,大城市的生活成本不断增加,生活压力越来越大。而且,在大城市户籍问题难以解决,无法享受与城市户籍人口同等的子女教育、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只能回到农村的户籍所在地享受公共服务。加之,对家乡乡土的眷恋、对亲人的思恋,农村人口就近工作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并出现了返乡就业、创业的现象。此外,交通、通信、互联网等中小城镇与外界连接的条件和手段也得到了很大改善,基本能够满足其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扫码即可手机
阅读转发此文

本文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