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快捷搜索
- 全站搜索
地方性银行机构是落实国家政策和地方政府经济发展目标的重要金融抓手,过去十年,在全国层面,农信社在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不足、寻求农村金融供求对接的有效机制和路径方面,做出了积极而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新一个十年,随着各类农村经济组织的兴起,随着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的不断深入,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如何顺应“三农”发展新动向,在我国广袤而蓬勃发展的农村大地上再写辉煌,最终走出一条具有社区特色的农村金融道路,是当前所有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面临的一个重大命题。
十年来,江西省联社理事长肖四如在农村金融领域不懈耕耘、孜孜探索,不仅为中国农信社的实践探索提供了诸多宝贵的经验,也为中国农村金融的改革和发展做了大量的理论思考。日前,就如何解决这样一个包含使命感、责任感而又棘手的时代大考题,本刊记者对其进行了专访。
面对这一考题,肖四如的答案是,全面推进特色银行、优质银行、科技银行、流程银行、和谐银行建设,着力强化省级服务平台功能,朝着打造现代银行目标阔步前进。
现代银行目标的确立
“打造充满活力的现代银行机构,应该是所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努力的目标。” 2011年初,肖四如理事长提出了这一战略目标。如何打造?目的何在?肖四如说:“要从客户服务、有效激励、风险防控几个方面共同努力,目的是让每个农信社都充满活力,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把成员行社打造成为充满活力的现代银行,把省级联社打造成为充满效力的农村中小银行的管理服务平台。”
事实上,这一目标的提出并非一时的心血来潮。回溯历史,我们发现2007年是一个标志性年份。
到2007年,即江西省联社成立三年来,江西省农信系统紧紧围绕“推进规范化、提升竞争力、做出新贡献”三大使命,在业务发展、规范管理、风险管控、服务手段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进入了较快较好的发展时期。
三年来最显著的变化是业务发展每年都实现“两个明显高于”的目标,通过发展破解了各种历史性难题;三年来最突出的变化是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逐年提升,成为支持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主力军;三年来最可喜的变化是正规化建设取得初步的明显成效,向现代正规化金融企业迈进的步伐加快;三年来最深刻的变化是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员工素质明显提高,全面增强了市场竞争的能力。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要解决88家成员行社普遍存在的新增贷款风险和案件频发,业务模式陈旧、服务观念落后、产品创新能力弱、竞争力不足等历史难题,迫切需要一个新的阶段性战略目标的再激励。
2007年2月6日,在江西省联社首届社员大会第四次会议上,肖四如首次提出“三大银行”的概念:真正把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打造成现代化、正规化的服务县域的主力银行、立足社区的零售银行、农民喜爱的乡村银行,在新的起点上更好地支持江西经济崛起。
经过5年的实践和淬炼,在现代化和正规化县域主力银行的建设上,江西省农信社的成绩振奋人心:己发展成为江西省机构网点最多、业务规模最大、客户资源最广的地方银行机构,成为江西省服务县域经济的主力银行;已基本建成现代农村银行体系;88个成员行社全部实现盈利,走上了康庄大道。
厚积才能薄发,为加快88家行社的持续有效发展和规范化管理的进一步推进,2013年1月,在江西省农信社第二届股东(社员)大会第六次会议上,肖四如豪气满怀地提出了“朝着现代银行阔步前进”的全新战略目标。
向现代银行目标迈进
何谓“现代银行”?在肖四如看来,现代银行机构既有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流程,也有充满活力的内部经营管理机制,还有符合现代管理要求的企业文化和相应的员工素质。而且,无论它的产品创新,还是服务方式、内部管理、对外形象、员工素质,都能够有效地对接客户需求。
肖四如认为,下一个十年,农信社所面对的竞争只会更加激烈:国有商业银行中,中国农业银行调整战略目标,定位为建设面向“三农”的商业银行,重回农村阵地,将网点向乡镇延伸;邮政储蓄银行也定性为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社区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各种股份制银行纷纷到江西开立分行、到地市县设立分支机构,各种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村镇银行及其他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增加,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将愈演愈烈。此外,随着金融改革,各类“影子银行”兴起,金融脱媒现象日益显现,传统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受到严峻挑战,同时,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受管理水平和历史包袱等影响,农信社在成本竞争方面处于劣势,加上缺乏一套有效的定价机制,农信社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互联网金融是当今时代的趋势,但在现实中,我们也不能太超前,与普通的电子
中国农业银行2013年工作会议上,IT管理被列为“三大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