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捷搜索
  • 全站搜索

移动支付竞争关键在于差异化

2013-07-18 14:23:42作者:高曙东编辑:
支付产业空间巨大,预计有上万亿元的市场,所以产业各方的关系不是竞争,而是合作。可以说,合作共赢是未来很长时间整个移动支付产业发展的主流。

得益于在移动金融领域的率先布局,光大银行手机银行发展呈飞速增长的态势。最新数据显示,其手机银行用户规模已经突破450万户,较年初增长60%以上。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电子银行部副总经理许长智。采访中,许长智不仅谈到了对整个移动支付产业发展的看法,也详细介绍了光大银行移动金融战略,包括差异化发展策略、产业合作等。

  《中国金融电脑》:光大银行如何推动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移动金融发展战略重点是什么?

  许长智:光大银行在“大力发展移动金融业务”的战略目标指导下,一直在努力研发符合用户需求的移动支付业务,同时也携手产业合作伙伴抢占手机支付制高点。从资源投入上看,移动金融是光大银行2013~2016年的战略投资重点,目前,光大银行对移动支付的投入明显高于传统业务,我们有决心、信心、耐心发展移动支付。

  移动支付的发展,从技术标准来看,涉及以下五个方面:第一,支付终端必须具备NFC功能;第二,支付终端必须配备标准的SIM卡(SWP-SIM卡);第三,支付终端拥有成熟的手机操作系统;第四,用户必须下载客户端软件,进行远端银行账户关联;第五,建设完善的受理环境,即布放符合Quick Pass标准的POS终端。移动支付业务的规模、快速发展,需要上述五个因素的协同发展。对光大银行来说,2012年我们的主要工作是树立了发展移动支付的理念。步入2013年,整个移动支付产业趋于成熟,移动支付步入实实在在的起步阶段。下一步,我们将全力以赴,推动移动支付快速发展。

  《中国金融电脑》:移动支付市场也不可避免面临产品同质化问题,请问光大银行如何应对这一问题,打造差异化的移动支付产品?

  许长智:光大银行坚持科技领先、服务创新的理念。从用户群划分看,光大银行将年轻用户定位为移动支付的主流用户。因为智能手机应用最多的是年轻用户。银行的产品竞争目前来看差异化并不明显,大范围的产品差异化也不太现实。对光大银行来说,差异化服务主要体现在用户定位的精细化。从技术角度看,各家银行移动支付的技术手段和账户管控方法差别不大。市场竞争关键在于商业银行的跨行业整合能力。我们希望把现有优势产品做好,为用户提供更便捷的支付手段,增加用户黏性,同时加强跨行业的商业合作,提升竞争力。

  近年来,光大银行手机银行获得了较快发展,客户从2011年的95万户,增到2012年的270万户,2013年的目标是800万~1000万户。未来,光大银行希望通过打造“阳光e付”移动支付品牌吸引更多新客户。为此,我们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把传统业务、特色业务做好、做细;二是大力发展小微金融,为小微用户提供近场支付服务。移动支付市场很大,不是一两家企业就能做起来的。光大银行希望打造有自身特色的移动支付产品,致力于与合作伙伴一同把产业做强、做大。

  《中国金融电脑》:光大银行如何通过产业链各方合作来推动移动支付的发展?

  许长智:目前,光大银行与中国银联、中国移动共同推出的手机支付业务已成功完成了联调,商用推广即将正式开始。

  从2009年开始,光大银行就与中国移动合作开展水、电、煤气费的缴纳业务。2013年2月,中国移动与中国银联合作推出NFC支付产品,光大银行成为第一批合作发卡银行,并通过中国银联完成了与中国移动的系统对接。2013年4月光大银行与中移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手机支付、金融智能卡研发、手机支付用户端定制、用户及渠道共享等领域展开

  全面合作,共同为用户提供更为便捷的移动金融服务。2013年6月中旬,光大银行将在全国范围开展移动支付业务推广活动,实现总行、分行、支行三级联动,推动移动支付业务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金融电脑》:除了中国移动,光大银行还跟哪些产业伙伴合作推动移动支付的发展?这些合作是基于何种考虑?

  许长智:移动支付业务在我国还刚刚起步,整个产业参与各方,包括银行、银联、电信运营商、设备制造商、SIM卡生产商、软件供应商等多方力量都致力于将整个产业做大。光大银行和几家电信运营商都有合作。从合作的角度讲,光大银行拥有一定的业务经验和客户积累,是第一家与中国移动合作推出移动支付业务的银行。目前来看,与中国移动的合作相对深入,与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的合作,也在紧锣密鼓推进过程中。光大银行与电信运营商的合作原则上合作共赢,将产业做大,这也是当前甚至是未来几年移动支付产业的主旋律。

  支付产业空间巨大,预计有上万亿元的市场,所以产业各方的关系不是竞争,而是合作。可以说,合作共赢是未来很长时间整个移动支付产业发展的主流。

(文章来源:中国金融电脑)
 

扫码即可手机
阅读转发此文

本文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