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捷搜索
  • 全站搜索

闫冰竹:城商行是城市产业转型后盾

2012-12-25 14:57:16作者:编辑:
当闫冰竹履任北京银行董事长一职时,这家银行正因为近百亿元历史遗留不良资产而处在生死边缘,如何消化处置巨额不良资产是上任之后面临的头等大事。

时势造英雄。时代是一个华丽的舞台,如果没有出色的演员,这舞台也就没那么的光彩,而如果没有这舞台,演员的发挥也就没那么痛快。过去十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黄金十年,我们现在耳熟能详、顶礼膜拜的企业强者,正是在过去这十年裂变和绽放。时代放纵着他们的野心、激情和天才,而他们也果断抓住了这个时代的厚望。这也正是我们推出此次策划报道《我和这个时代》的初衷。时代与企业、企业家息息相关、惺惺相惜,他们的合力,呈现出的就是一幅崛起中国的浩荡画卷。

  当2001年12月11日,中国踏进WTO这片充满机遇和挑战的陌生天地时,中国银行家们的表情有兴奋、有期待,但更多的是对外资银行进军中国市场的担忧和恐惧,一时间“狼来了!狼来了!”的惊呼传遍神州大地。

  十年光阴弹指一挥间,曾被海外银行业人士定义为“技术性破产”的中国银行业俨然成为全球金融版图中举足轻重的一极:全球市值十大银行榜中近半壁江山被中国牢牢占领;中国银行业的身影出现在纽约、东京、法兰克福和新加坡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等机构的巨型广告牌在巴黎、法兰克福、阿姆斯特丹、伦敦希弗兰等国际机场拔地而起……为北京银行掌舵十年的闫冰竹见证并亲历了中国银行业由蹒跚学步到屹立东方的颠覆性变革。

  世上最宝贵的金子往往就掩埋在漫漫黄沙之下,大多数人在等待、观望之后,会一窝蜂地涌向几乎已开采殆尽的沙地,而眼光独到的闫冰竹选择了另辟蹊径,通过“引资兼引智”、“扶持中小企业”挖掘出丰富的宝矿。在他的带领下,北京银行从一家无人知晓、近乎破产的“边缘银行”跃升为国内城商行的领头羊。闫冰竹也因此成为城市商业银行领域的标志性人物。

卸下历史包袱
  万事开头难,当闫冰竹履任北京银行董事长一职时,这家银行正因为近百亿元历史遗留不良资产而处在生死边缘,如何消化处置巨额不良资产是闫冰竹上任之后面临的头等大事。

  十年前,国际金融家们一致发出了“中国的银行技术上已经破产”的病危通知。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02年闫冰竹履新北京银行董事长。彼时,北京银行的总部是“蜗居”在胡同里的一栋五层小楼,全行总资产不足1000亿元,资本规模约50亿元,却背负着近百亿元历史遗留不良资产,资不抵债、品牌认知度低、盈利能力不足的困境,让北京银行徘徊在生死存亡的边缘。回想起当时的境况,闫冰竹曾毫不掩饰地称,“当时的北京银行是个烂摊子”。受诸多因素限制,城市商业银行不可能像国有银行一样成立专门的资产管理公司来剥离不良资产,也不可能获得国家注资来冲销不良资产。如何消化处置巨额不良资产成为北京银行诞生伊始就不得不面临的难题。为此,北京银行将清收工作体制由分散经营转变为专业化、集约化和精细化的集中清收。

  好在,“2007年前外资全面进驻中国银行业”的缓冲期给了闫冰竹乃至所有中资银行以喘息之机。入世之后中国经济进入快速工业化、城市化的黄金腾飞期,这让金融行业的业务规模蒸蒸日上,腰包迅速鼓了起来。中国银行业总资产十年间由17万亿元倍增至113.28万亿元,商业银行净利润突破了万亿元大关。

  处置不良资产是一项复杂而痛苦的经历,剥离、清收、核销每一步都像是刮骨疗伤一般。也许是不愿回忆那段艰难的岁月、也许是更愿意放眼未来,闫冰竹很少谈起当初是如何化解历史包袱的,面对记者的采访,他也仅仅表示,北京银行是在没有政府注资、资产剥离的情况下,依靠自身创造的税后利润,化解核销了高达67亿元的不良资产。

请进洋股东
  是“对手”,更是“良师”,在闫冰竹看来,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引入,为中国银行业起到了示范、激励、交流的作用,在互利共赢的合作过程中,中国银行业提升了国际竞争能力。

  2005年是我国入世的第四个年头,亦是中国银行史上浓墨重彩的一年,当年建设银行完成上市、工商银行启动股改,这一年被称之为"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上市年"。

  与此同时,外资银行对中国市场已从原来的虎视眈眈演变为大军压境。截至2005年10月末,有40个国家和地区的173家银行在华23个城市开设了238家代表处,有20个国家和地区的71家银行在华23个城市设立了238家营业性机构。

  花旗、汇丰等外资银行赏心悦目的营业环境,温馨、舒适的装饰风格,热情亲切的工作人员,甚至还有免费品尝的可口咖啡……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冲击着国人的神经和观念,“原来并不是所有的商业银行都对客户冷冰冰,也有将个人客户奉为上帝的”。

  中资银行的头头们倍感压力,穷则思变,以彼之长补己之短成为闫冰竹等银行家的选择。2005年,我国放开了外资银行入股中资机构的限制。也正是这一年,闫冰竹为北京银行请进了洋股东荷兰ING集团和国际金融公司(IFC),闪电般的动作令市场为之惊叹。

  从“对立方”到“学习者”,闫冰竹对外资银行持有与众不同的战略思维。在他看来,与其说外资银行是中资银行的对手,不如说是朋友。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引入,为中国银行业提供了难得的参照体系,起到了示范、激励、交流的作用,在互利共赢的合作过程中,中国银行业提升了国际竞争能力。

  而引资过程中,北京银行管理团队也背负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闫冰竹告诉记者,在引进外资的尽职调查时不同谈判对象聘请国际四大会计事务所同时进驻,仅复印的文件就达数十万页、两米多高。由于时差的原因,谈判经常需要在夜间进行,白天忙业务,晚上忙谈判,在选择投资者过程中,更是受到方方面面的压力和制约。

 1 2 下一页 尾页

扫码即可手机
阅读转发此文

本文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