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捷搜索
  • 全站搜索

海南农信:本土化创新 跨越式发展

2013-05-30 12:39:41作者:彭青林编辑:
历经6年改革发展,经受住考验,海南农信社在新的历史时期,终于再次成为真正的金融支农、惠农主力军。海南地方金融,也成为省内金融业服务地方经济最重要的力量之一。

         在尤努斯的诺贝尔和平奖颁奖词中有这样一句话:“为通常金融制度下无法得到信贷的人提供了发展的资本。”说到底,海南农信社谋求跨越式发展的业务突破口,也就是像林桂美这样在常规金融制度下无法得到信贷的人、企业和项目。

         省联社信贷管理处负责人说:“常规的金融制度主要是为城市、为大企业、为富人设计的,并不是为农村、为中小企业、为穷人设计的,所以这里面有很大空间。”但是,要把这个空间变成一片真正的“蓝海”,推动农信社的超常规发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靠什么?“只有使劲创新服务。”

         “农民是最聪明的。”省联社小额信贷总部负责人陈奎明说,过去为什么给农民放贷收不回来,就是因为有些工作人员放贷时吃拿卡要,但实际上农民都会把这些计入贷款的成本。

         因此,海南农信社采取的第一个服务创新举措就是在媒体上打广告,向全社会公开承诺“阳光信贷”,公布举报电话,请全社会监督任何吃拿卡要的行为。

         “农业融资需求的时效性、季节性非常强,贷款发放哪怕就相差几天,但作用可能完全不一样。”吴伟雄说,如果因为审批耽搁了时间,农民们同样会在心中的“账本”里把它计入贷款成本。

         海南农信社还发现,许多涉农项目,特别是基础设施项目,往往社会效益很大、经济效益相对较低,投资回收期长,又缺乏足值抵押物,按照常规很难获得贷款。于是,创新抵押方式、提高放贷效率成为他们创新的动力。2012年,海口30万亩农田整治项目,当农信社一周内就完成审批把12亿贷款打到账上后,时任海口市副市长邓小刚还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创新的步伐没有止境。海南农信社近期又公开作出了让利、限时、贷款“三个承诺”,全面改进贷款审批流程,加快审批时效,使人人享有融资权。

建制度、重科技、明监督 “发展的火车跑得越快越不能让它脱轨”

         回望6年前,海南农信社改革发展的起点,堪称“三高两负两小”:不良贷款率高,不良率88.3%;历年亏损挂账高,实际亏损挂账41.1亿元;贷款风险高,拨备覆盖率仅2%;市县联社净资产全部为负,共计负26亿元;资本充足率为负112%;存款规模小,仅96亿元,靠人行支农再贷款艰难度日;贷款规模小,仅53亿元,未能发挥支农惠农作用。

         海南农信社把风险管控放到了和创新发展同样重要的位置。“发展是硬道理,硬发展没有道理。”吴伟雄说:“这列火车越是跑得快,就越要高度关注风险,不能让它脱轨。”

         小额信贷海南模式,又称为“一小通”,就是海南农信社在管控风险上的一个成功探索,并获得了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发展二等奖、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和成果转化二等奖。应该说,“一小通”是一种信贷产品,也是工作流程和科技平台,更是一种风险管控机制。

         作为海口一支30多人的小额信贷部门负责人,许志芳每天回到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往往是打开电脑,登入综合业务系统,上面本部门所有贷款户、队员的信息都一清二楚,她的任务就是关注那些可能存在的风险。通过联网的信息平台,“一小通”以最便捷的方式自动实现了“四交”机制,即把贷款“审批权”交给农民,把贷款利率“定价权”交给农民,把贷款风险“防控权”交给网络,把工资“发放权”交给小额信贷技术员。

         通过信息技术平台,海南农信社建立了不同岗位、不同环节相互制约的风险制约机制,同时通过诚信保证金等方式形成人人都关注风险、管控风险的激励机制,再加上严格的风险惩戒机制,形成较为完整的风险管控体系。

         实际上,这套风险管控体系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截至今年3月底,海南农信社不良贷款率3.2%。其中,“一小通”不良贷款率不足1.2%。从主要经营指标看,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等重要风险指标进步度连续4年全国同行业排名第一。相比6年前,海南农信社净资产57.3亿元,增加83.3亿元;资本充足率6.9%,提升118.9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200%,提高198个百分点;省联社成立前41.1亿元亏损全部消化完毕。

(文章来源:海南日报)
 

首页 上一页 1 2

扫码即可手机
阅读转发此文

本文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