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捷搜索
  • 全站搜索

在数字化转型中实践云计算

2019-01-24 14:27:15作者:西安银行科技部 朱昊编辑:金融咨询网
本文介绍了云计算技术在西安银行的具体实践经验,以及笔者结合该行开发测试云管理平台实践的思考与体会。

行业背景:对银行业信息系统建设来说,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不仅引发了业务系统架构和流程的转变,而且触发了底层基础架构的巨变。

  当前问题:互联网业务高并发、交易时间随机的特点,对信息系统架构的响应效率和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应对措施:云计算技术以其资源池化、弹性扩展、敏捷适配的特点,迎合了互联网业务快速变化的需求,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入云实践

  在严监管体系下,为满足保障金融稳定的客观要求,银行业大多选择在开发测试领域率先实践云环境,西安银行也采用了此种相对稳健的落地方式。

  01、期望解决的问题

  选择开发测试环境不仅为防范风险,更是在认真思考云计算的适用场景与待解决的问题,具体思考如下。

  适用场景。云计算提供了按需申请资源并自动交付的服务模式。我们盘点了全行的信息化资源需求后,认为科技或有科技背景的人员,最易接受云计算这种交互服务模式。而开发测试环境的资源供求方式,也最接近云计算的服务提供模式。

  解决什么问题。经过对开发测试环境日常管理情况的总结,以下五个问题较为明显,靠传统方式已难以适应发展需要。一是业务的快速发展带来系统规模的迅速扩张,人工方式已难以有效管理巨量系统资源,开发测试环境的问题尤为突出。二是系统资源复用率低,不能有效合理循环复用。三是生命周期管理不到位,人工方式不能精准管理,无法及时回收过期资源。四是系统环境交付缓慢,不能及时满足使用需求,人工部署方式存在系统环境差异性。五是缺少量化考核依据,无法进行成本核算,投入产出比不明确。

  认真分析上述问题后,我们确立了以提高管理水平、降低人力劳动强度、实现科学精细化管理为目标的云计算建设方向。综合考虑利用现有资源,保持现有虚拟化技术,对接在用流程等因素后,经多次论证,最终选择建设开发测试云管理平台。

  02、具体实践

  平台实现了对主要开发测试资源的整合统一管理,建立了基于云计算管理框架的云管平台与基础资源池,对接在用项目管理系统,保持原有流程与工作习惯不变。基础资源池包含计算、存储、网络三部分资源。计算资源池纳管了10余台中高端X86服务器、4台小型机,创建并管理200+台云主机。存储资源池纳管了2台存储,创建并管理50+块云硬盘。网络资源池管理2个IP地址网段,4台接入交换机,实现IP地址自动管理与分配。实现了用户管理、服务管理、自动部署、流程管理、生命周期管理、计费计量等多项功能。该平台自2016年7月投入使用以来,降低了管理难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取得了以下实施效果。

  资源统一管理,实现快速交付。云管理平台将多种异构的系统资源统一管理,简化了管理环节,降低了管理复杂度。目前,平台上运行200+台虚拟机,支撑了100多个开发测试业务系统。通过自服务申请、流程审批、自动化部署等功能,实现了系统环境的快速交付,交付时间由原来的数天缩短到几个小时。

  统一标准,形成自服务能力。根据常用的系统环境特点及资源需求类型,归纳总结出多种典型的常用模型。通过标准模型实现自动化安装部署,有效保持了系统环境的一致性,形成了标准化、自动化的环境部署能力。

  生命周期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对系统资源的申请、生成、使用、变更、回收等全生命周期进行自动化管理。以技术手段实现精确管控资源,到期自动提醒并及时回收资源。提高了开发测试资源的循环利用率,解决了人工管理的不精确、不及时问题。

  提供接口功能,对接已有流程系统。接口对接于在用项目管理系统,保持项目管理流程的完整性。云管理平台作为项目管理系统的关联系统,与其实现了无缝对接,避免了重复建设,有效实现了系统间的信息共享。

  自动化运维,降低运维难度。通过云运维服务门户,对所纳管的硬件资源、系统资源等进行统一监控,实现自动监测与告警。3D机房可视化功能,方便直观查看机房布局,了解机柜与设备布放情况,实现可视化管理。

思考与体会

  不同于传统信息系统建设,云计算实施关乎信息系统基础架构,需要综合考量多方因素。结合我行开发测试云管理平台实践,笔者分享以下几点体会。

  01、构建云生态环境

  大数据、云计算时代下的数字化转型,应关注构建稳固的生态环境,促进业务的规模化可持续发展。应综合考虑政策法规、区域经济特点、业务开展水平、客户具体需求、信息化建设程度、科技实力等多方因素,结合实际认真思考与规划。

  02、支撑双模业务

  目前,传统系统架构与互联网系统架构普遍共存于银行业,分别支撑了传统银行业务和新兴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双模业务体系。在传统业务中,用户有明确的金融产品需求、相对稳定的业务办理时间,银行提供成熟的金融产品。在互联网金融业务中,用户需求灵活多变,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在不断探索、尝试过程中形成新业务模式与金融产品。银行在云平台建设中要兼顾两种业务模式,技术选择具备一定前瞻性,在支撑互联网业务快速发展的前提下,为后续传统业务的技术架构转型做好铺垫。

  03、原有资产保全

  云计算颠覆了传统技术架构,对于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规模较大的银行业,原有资产的保全必须考虑。原有资产分两种,一种是传统架构下的资产,如小型机、集中式存储、封闭式系统等。其所承载的业务系统不易迁移到云计算架构中,应继续采用传统方式进行管理。另一种是架构转型期使用的资产,如VMware虚拟化软件,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技术壁垒,适合云计算技术方向,应尽量考虑与云平台对接,保全成本,继续发挥价值。

  04、技术路线选择

  云计算技术主要有成熟的商业技术和开源技术两大类。商业技术主要由公有云服务商或专业科技公司提供。开源技术主要有云管理、服务器虚拟化、分布式存储、网络、运维管理等专业领域开源社区或服务商。

  银行应综合考虑自身信息系统架构、技术实力、人员配比、维护成本等多方因素,选择技术路线。笔者认为,技术实力强、科技人员充足的大型银行,可基于开源技术,通过二次开发,量身定制适合业务发展的云平台。技术实力尚可、科技人员较为充足的中型银行,没有足够的人员和精力去支撑开源平台的维护和大量的二次开发工作,可以选择较为成熟稳定的商业技术,通过深入合作共同打造可落地的云平台。规模较小、技术实力较弱的小型银行,可以考虑选择使用金融行业云,减少对科技的成本投入,着力发展业务。

  05、运营架构的转变

  云平台的集中管理,淡化了传统专业的界限,原有工作职责与岗位划分将面临改变。云平台一线运维人员应具备更为全面的综合处理能力,原专业技术人员可作为二线支持,处理后台更为专业的技术问题。同时,尽量通过友好的技术实现转型,方便跨专业操作顺畅衔接。

  06、成本控制

  信息系统的总体拥有成本包括设备资产成本和运维成本。设备资产成本包括服务器、存储、网络等资源的成本。运维成本包括维护工作所需的基础设施、人力、物力等成本。云计算技术对计算、存储、网络资源进行池化集中管理,通过资源错峰调度等方式,可以提高利用率,降低总体拥有成本。但降低的幅度则与技术、规模及管理方式相关,形成较大规模后,成本才能显现有效下降。小规模的云计算建设,非但不会降低成本,反而将增加成本投入。

发展方向展望

  从银行数字化转型及适应业务快速发展的客观需求看,银行信息系统入云是必然趋势。很多银行已经完成了开发测试云的建设,并积累了宝贵的实战经验。下一阶段可以选择从外围系统入手,也可贴近互联网技术特点,建设“互联网金融云”,促进互联网金融业务模式更好地与互联网技术融合,实现资源的集中管理、弹性扩展。

(文章来源:金融电子化杂志)

扫码即可手机
阅读转发此文

本文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