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捷搜索
  • 全站搜索

利率定价机制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2016-01-26 16:42:36作者:中国工商银行信息科技部 杨雷、姜荧编辑:金融咨询网
近年来,中国工商银行通过产品创新、增值服务、线上线下多渠道拓展等方式积极应对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经营模式转型,实现了分产品、渠道、市场的差异化利率定价。

2015 年是我国全面加速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一年。从3 月以来连续5 次降息,存款利率浮动区间先后扩大到1.2、1.3、1.5 倍,取消公布5 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并于10 月24 日起取消存款利率浮动上限,标志着利率市场化进入全面放开存款利率的新阶段。放开利率上限后,商业银行传统存贷款业务竞争加剧,存款理财化、定期化进一步上扬了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急需进一步研究提高商业银行的自主定价能力,强化配套信息系统建设。近年来,中国工商银行通过产品创新、增值服务、线上线下多渠道拓展等方式积极应对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经营模式转型,并结合新产品的业务模式、增值服务的成本分析,深入研究各渠道客户分流情况,及财务、运营情况,实现分产品、渠道、市场的差异化利率定价。

图片6.jpg

        本文结合工商银行的探索及实践,思考商业银行市场化利率定价体系的整体架构,进而推进商业银行存贷款定价能力建设,提升商业银行的利率管控水平和利率风险分析能力。

应对利率市场化趋势,构建商业银行利率管理的系统架构

        为应对利率市场化全面提速的发展形势,提升存款市场竞争力,工商银行从业务改革方案及技术配套支撑两方面入手,深入探索利率差异化定价体系和利率审批与风险管控机制,并于2012 年启动了信息系统优化建设架构规划,研究建立覆盖事前报价、事中执行及控制、事后监测管理的全流程利率定价及管理体系,使利率管理贯穿整个业务价值链条。

        在此基础上,工商银行构建起一套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适应差异化利率管理、满足金融产品快速创新、应对市场化利率风险的全流程信息系统,其架构如图1 所示。

图片7.jpg
图1 工商银行利率市场化信息系统体系。

        该系统的主要特征如下:

        1. 构建多层级利率结构体系。通过利率基础结构优化及各业务线的产品化改造,构建了由央行基准利率、工行挂牌利率、浮动利率组成的多层级利率结构,并可通过各维度的组合计算得出各项具体业务的最终执行利率。

        2. 支持多维度差异化利率设置。结合对公存款、储蓄存款等业务线的产品化改造,系统支持按产品、地区、客户、金额、渠道等维度进行差异化利率灵活设置,业务可结合资金成本、竞争形势、战略政策、风险补充等因素,在系统中制定合理的利率价格。系统可提供灵活多样的计息方法,支持设置灵活的计息参数和计息规则。

        3. 全流程的利率审批管理。在利率审批管理方面,系统支持对于对公存款、贷款的利率审批功能,实现了分级授权下的利率审批,对于超过本级权限范围内利率定价标准上限的存款或低于利率定价标准下限的贷款,可在系统中提请特殊利率授权申请,审批通过的业务才可在系统中继续办理。

        4. 全面的利率风险管理。系统支持从全行视角对资产负债业务进行利率水平监测和利率风险分析,支持从产品、期限、信用等级、贷款方式、客户所属行业等维度分析、监测我行存贷款利率水平,可对利率风险和产品定价进行预警,并支持对风险和价格超出安全范围的情景进行提示。系统支持对分支机构的价格政策执行情况做监控,并提供信息参阅功能,为制定价格管理政策调整方案提供支持。

综合运用技术与业务多种手段,提升利率定价管理能力

        央行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后,对商业银行提出了更高的利率风险管理要求,在利率定价能力、利率调控机制、收益率曲线管理水平、利率异常行为监测约束能力、业务的系统支持水平方面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工商银行内部,利率定价主管部门、存贷款业务主管部门、信息科技部门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全面提升利率定价管理能力。

        1.夯实存贷款利率定价的管理基础。一是在存款挂牌利率测算方面,工商银行基于全行各类生息资产与付息负债信息,实现系统自动生成全行资产业务的收益率曲线和负债业务的付息率曲线。可结合市场定价、银行间基准利率报价等信息,形成市场化的利率曲线,并以此为基准,形成存款对外挂牌标准。二是在贷款基础利率方面,根据人民银行推广贷款基础利率(LPR)、贷款市场基准利率的改革举措,工商银行研究建立LPR 曲线,丰富市场利率体系,为法定基准利率取消后的贷款合理定价提供市场参考。

        2. 建立存贷款定价模型,支持灵活定价管理要求。在贷款定价方面,工商银行建立客户综合RAROC 定价模型,实现了对法人贷款和个人贷款的按客户逐笔计价。模型计算出的价格即贷款下限价格,作为刚性要求纳入贷款利率审批流程。在存款定价方面,工商银行现已启动建设以客户综合贡献为基础的存款定价模型,支持普通客户存款按客户不同维度贡献情况进行定价(参见图2)。新的定价体系可与现有客户营销系统相结合,为客户存款营销提供议价参考。该定价体系还可与利率审批系统相结合,实现对分行存款定价权限、利率水平的监测管理。

图片8.jpg
图2 利率定价模型体系。

        3. 夯实利率数据基础及标准化,提供模型开发工具支撑。在数据供应方面,工商银行已建成全行统一的数据仓库及大数据平台。数据仓库可对个人存款、对公存款、贷款、信用卡等基础业务数据按照产品、期限等下游系统需要的维度进行筛选、校验、清洗、汇总。同时,为满足模型构建需要,工商银行建立了利率模型分析平台和数据挖掘平台,支持从上游数据仓库中得到规范的、整合的数据,并使用数据分析挖掘工具,进行模型的验证、训练和分析。

        4. 进一步完善风险管控体系,加强利率行为的监测约束。一是继续优化动态可调整的定价授权机制。工商银行定期计算分行存贷比、存贷利差、存款付息率等指标,根据自主定价授权条件,灵活调整存贷款定价授权适用范围。并据此建立起“可放可收、收放有序”的动态授权管理机制。二是持续优化利率风险计量和监测体系。工商银行通过对全行资产负债业务规模、期限、结构、利率水平进行精细化的监测分析,实现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持续监测及管理。其通过运用利率缺口、久期、净利息收益率静态/ 动态模拟分析模型,实现了基于“制定→执行→监测→调整”的利率政策良性循环。

信息系统与专业团队相配合,提升商业银行的利率管控能力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个不断深入、完善和提升的过程,放开利率上限将促使商业银行的利率定价从业务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化。在利率定价管理走向精细化、定量化的进程中,离不开技术工具及信息系统的支持。但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在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方面经验不足,数据储备不充分,专业人才储备不足,对利率定价、利率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尚处于启动阶段。在信息驱动利率定价的系统建设中,需要业务部门与科技部门密切配合,建立跨部门的研究团队,从业务方法和技术实现两个方面入手,深入思考应用大数据及分析挖掘技术来支撑利率定价模型构建的思路和方法。商业银行要在实际运用中不断调整优化,从政策层面思考利率市场化的重大意义,不断探索利率市场化定价本质及内涵,进而做到“形神兼备”,充分发挥信息系统在数据汇总分析方面的优势,在系统建设中能够贯彻利率市场化的核心理念。

        1.商业银行应深入应用大数据分析挖掘技术,完善利率市场化定价的技术和方法。在利率市场化以及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时代,利率定价应能体现出对市场的预判与前瞻。商业银行可以基于大数据分析挖掘等新技术,对市场行为、客户行为进行分析,实现资金行为的预判。过去对市场的预判往往基于专家的实践经验,但利率市场瞬息万变,商业银行应研究借鉴大数据技术,结合时序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对利率变化进行预判。商业银行可分析资金波动与宏观环境、市场报价、客户结构等方面的关联关系,更客观地分析和判断出未来的资金行为、利率走势。同时,基于对客户行为的分析,商业银行可以挖掘客户的真实需求。通过构建过手率模型(Pass Through),商业银行可以分析不同客户、产品、地区的利率敏感性,通过为组合提供优惠策略,匹配合适的产品创新服务方式,来提升客户的综合效用,并确保付息成本可控。

        2. 商业银行应加强利率定价与管理的专业人才队伍培养,完善管理机制。面对利率市场化全面提速的形势以及不断创新金融业务产品,商业银行需要进一步充实、完善相关人才队伍的建设。一是培养一支具有专业水准和业务技能的利率定价管理团队,具备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及前瞻性、创新性的业务定价模型开发能力,支持利率定价从业务驱动向数据驱动与业务驱动结合的转型。二是建立顺畅的内部沟通协调机制,形成由利率管理部门、存贷款业务管理部门及科技部门共同参与的内部工作小组,促进业务的协调联动、形成合力。

【杨雷,中国工商银行信息科技部副总经理,负责对公及海外业务系统建设。曾任信息科技部应用一处处长、项目管理办公室处长、专家,江西宜春分行副行长。在信息科技部任职期间参与了工商银行第二代核心系统(CB2000)、第三代核心系统(NOVA)和第四代核心系统(NOVA+) 的设计、研发、组织推广实施等工作,组织实施了工商银行核算与清算体制改革、运行管理体制及业务流程改革等多项全行性重点建设工程。】

(文章来源:金融电子化杂志)

扫码即可手机
阅读转发此文

本文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