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捷搜索
  • 全站搜索

信息技术让中国信保风险控制更有效

2012-07-10 14:41:10作者: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副总经理 刘永信编辑:
在风险控制领域,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渗透到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决策、风险预警和风险防范等各个环节,成为风险控制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和支撑工具。

        中国信保在信息系统中设定业务规则检查、强制节点或提示功能,在数据提交时进行业务数据和业务规则校核(如总限额的限定、超限额出运检查、发票重复申报检查等等),对任何不符合业务管理要求或可能导致风险的操作行为,在系统予以禁止或提醒,堵塞各种潜在风险。目前,中国信保基本已将全险种、全流程的风险点控制添加到相应的业务系统中,实现了由“人工控制”到“自动控制”的转变,极大地增强了自动防范风险的能力。

提升业务操作和风险控制的自动化水平
        信用保险的业务风险主要是买家的偿付能力和偿付意愿,为买家评定“信用限额”是信用保险识别和控制风险的重要手段,也是信用保险的核心技术,它需要综合考虑买家的国别风险、行业风险、财务状况、履约记录、付款习惯等诸多因素。限额评定的质量与公司的业务风险水平直接挂钩,限额审批的效率与公司的市场响应息息相关。

        为提高业务承保的质量和效率,中国信保在不断完备信用险承保管理体系、努力培养素质优良的承保人队伍的同时,始终努力探索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限额审批质量和效率的手段。从2009年开始,中国信保积极推进自动批限模型的研究工作,并在2010年形成了授权客户自行掌握、总分人工审批、系统模型自批相结合的立体审批体系。目前,中国信保已在业务系统中运行了19个自动批限模型,可以覆盖北美、欧洲、东南亚等66个国家;限额自动审批比率达到30.2%,已接近国际同业水平;自动批限的简单赔付率为8.9%,低于短期险同期赔付水平。推广自动批限,达到了提高审批效率和控制系统风险的双重目标。

建设严密高效的风险预警监控体系
        就出口信用保险来说,建立完整的风险预警体系十分重要。这些年,中国信保通过信息化建设,先后建立了国家与地区风险预警、行业与市场风险预警、买家风险跟踪与预警,以及公司自身合规性经营风险预警与监控等等。

        内部审计和合规性检查是保险公司监控风险的重要环节。为提升公司审计工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中国信保从2009年起组织开发“非现场审计信息系统”。这个系统包括数据自动采集、风险监测预警、审计查证分析、审计项目管理、内部控制评价和系统基础管理等六大功能模块,该系统从2010年底开始上线运行。从五个多月的系统运行情况看,非现场审计信息系统在风险预警和风险监控方面的效果非常理想,体现了三方面的优势:

        一是实现了“三个自动”,即业务和财务数据自动采集、监测指标自动运行和风险模型自动筛查。系统每天晚上,自动将前一天的业务和财务数据全部采集到非现场升级系统中,系统根据预先设定的风险监测指标和风险检查规则,自动对新采集的数据进行指标比对和规则检查,对不符合的数据通过“预警信号”或“风险度评估”进行预警提示。通过这三个自动,中国信保实现了对经营管理数据的日常风险监控,有效提升了内部审计对数据真实性和经营合规性风险的识别、监控、预警和处理能力。

        二是实现了“风险导向”的审计工作机制,形成风险发现与风险控制的良性循环。所谓“风险导向”,就是先依靠“三个自动”获取风险预警信息,再根据这些风险线索制订有针对性的审计计划,或对重大风险预警及时实施专项现场审计,把有限的审计资源配置到高风险领域,提高了风险发现的针对性、及时性和有效性。对日常监控和现场审计发现的风险处理结果,又可以作为监测指标或风险模型添加到非现场审计系统中。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扫码即可手机
阅读转发此文

本文评论

相关文章

管理风险管理
信息技术让中国信保风险控制更有效

在风险控制领域,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渗透到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决策、风险预警和风险防范等各个环节,成为风险控制不

频道最近更新

频道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