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捷搜索
  • 全站搜索

应对利率市场化:提升银行风险定价能力

2013-11-08 13:08:54作者:工商银行风险管理部 刘瑞霞 陈阳 王朋龙 李红侠编辑:金融咨询网
目前贷款利率管制已基本放开,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这从风险定价、业务模式、风险管理以及信息科技等方面对于国内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提出了诸多挑战。

利率市场化是指根据供需关系,市场自主决定资金价格,利率高低不受政府直接限制。在这种体制下,资金的定价权完全由金融市场参与者掌握,金融机构、企业以及居民等市场参与主体之间能够自行决定资金的价格。

  利率市场化对于促进资金有效配置,提高社会资源使用效率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根据“金融深化”理论,利率市场化能够促进投资与经济的增长,推动放开资本账户与汇率的管制,促进形成与全球市场接轨的开放经济,有助于银行改进经营模式,完善业务结构,提高金融创新能力,有助于形成差别化、多样化的金融生态环境。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目前贷款利率管制已基本放开,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这从风险定价、业务模式、风险管理以及信息科技等方面对于国内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提出了诸多挑战。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历程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整体思路是先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后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先外币利率,后本币利率,先贷款利率,后存款利率。

  1996年首先放开了银行同业拆借利率,1997年放开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和现券交易价格,2000年放开了外币贷款利率和300万美元以上外币存款利率,2003年取消人民币存款利率下限,2004年取消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2012年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可上浮基准利率的1.1倍,允许人民币贷款利率下浮为基准利率的0.8倍。2013年7月,人民银行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入一个新阶段。

  迄今为止,包括国债、金融债及企业债在内的债券市场已基本实现了利率市场化,包括银行同业拆借、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等在内的货币市场也已基本实现利率市场化,外币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已基本到位,人民币贷款利率已基本完全放开。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的主要任务是存款利率的进一步市场化。

二、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

  利率市场化将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资产与业务结构、定价机制以及风险管理带来较大压力,银行如果不能较快适应这一新的经营环境,将面临业务萎缩与利润下滑的危险,严重的可能陷入长期亏损的困境。

  1. 利差短期内收窄,传统信贷业务受到较大冲击

  现阶段,利差收入仍是国内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占银行利润的80%左右,且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基本相似。在银行同质化程度过高的情况下,一旦全面放开存款上限,将会加剧银行间竞争,使得“价格战”成为同业竞争的主要手段。这导致在负债方面,存款利率将在短期内迅速上升;在资产方面,由于资产结构调整相对缓慢,贷款利率上浮阻力较大,从而造成存贷款利率反向运动,短期内银行息差收窄,信贷业务的利润大幅下降,部分产品甚至会出现亏损,银行的传统业务遭受到较大冲击。

  对于议价能力较强的银行,确实可以通过更加精细的客户细分与差别化定价,将部分压力转嫁出去,从而缓解利差缩小带来的利润影响,但议价能力较差的银行将面临利率市场化较大的压力,甚至面临市场退出的危险。从信贷市场的市场份额与地位来看,大型银行可能还保留有一定的议价空间,但中小银行与城商行将受到较大冲击。

  2.定价能力不足,市场竞争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利率市场化后,产品定价在银行同业竞争以及与直接融资渠道的竞争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利率定价能力成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由于银行利率必须严格遵守人民银行的限制性要求,长期以来,商业银行的贷款定价主要是基于央行基准利率,在规定范围内进行简单浮动,自身大多缺乏定价能力,没有掌握有效的定价工具,尚未形成有效的定价机制。

  国际上常用的贷款定价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成本加成定价,主要发生在利率市场化初期,金融机构根据自身的成本、费用和承担的风险进行成本加成定价;二是市场竞争导向定价,金融机构以最优惠利率或市场利率(LIBOR 等)为基准利率定价;三是需求导向定价,通过客户综合盈利分析,即全面考虑客户与银行各种业务往来的成本和收益,并根据银行的目标利润定价,RAROC贷款定价即属于其中一种。

  事实上,面对不同的客户和产品,要实现针对每笔业务的逐笔、准确自主定价,背后需要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给予全面支持,第一,要有对客户信用风险的科学计量,既要有客户层面的客户评级,还要有债项层面的债项评级以及对风险敞口的计量;第二,要建立资金成本合理、准确、实时的形成机制,即在集团内部资金统筹管理的基础上,建立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管理机制,通过合理的内部资金定价,完善资金的期限匹配,真实反映银行融资成本;第三,要建立科学的成本分配机制,将管理成本分配与绩效考核相配套,将成本合理分配到相应的利润中心与成本中心,分配到每项产品、每个客户以及每笔业务,做到成本分摊与考核激励相协调,合理反映管理成本;第四,要建立经济资本计量与分配机制,将风险转化为可计量、可分解、可核算与可评价的经济资本,将经济资本作为综合反映风险的、可以有效操作与监控的管理手段;第五,要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收入综合管理体系,打破条线、产品、机构与区域的分割,将客户的信贷业务、金融市场业务以及中间业务进行统一记录与管理;第六,要建立支持以上五大功能的系统、制度与流程,做好人员培训。

  整体来看,国内银行业在风险计量、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成本分摊、经济资本分配、客户统一管理等方面都还不够完善,各项管理功能之间缺乏协调配合,大多还无法做到针对每个客户实现精细化的差别定价。在存款定价上,目前银行大都追求存款规模,还未建立起与自身资产结构、期限和成本相匹配的存款定价机制;在贷款定价方面,尚未建立起反映市场营销、成本控制、效益核算、风险补偿等方面要求的贷款定价机制。特别是中小商业银行,还不具备对每项产品的管理成本、资金成本、经济资本和风险成本进行准确核算的能力,缺乏差异化定价的实施基础。

  3.市场波动增大,利率风险与流动性风险管理难度提升

  在利率管制情况下,商业银行对传统信贷业务主要防范其信用风险,关注存款规模和贷款质量,对利率风险问题较少考虑。利率市场化后,利率的波动频率和幅度增加,期限结构也将变得更为复杂。由于久期不同,各家银行都会面临利率风险,但由于目前市场上利率风险对冲手段较少,银行对利率风险进行主动管理受到较大限制。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扫码即可手机
阅读转发此文

本文评论

相关文章

管理风险管理
从富国银行看利率市场化次生风险及应对

目前,大多数的应对措施都可归于商业银行的业务转型和资产重构,而业务与资产结构的变化可能进一步加速金融监管模式的变革。因此

新闻行业观察
须防范利率市场化后的风险

然存款利率还没有完全放开,但贷款利率放开,意味着我国利率完全市场化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现在要研究的问题是利率完全市场化后

管理风险管理
利率市场化前景下风险管理的使命

在利率开放的市场中,银行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同业竞争,因此在业务模式以及管理模式上都需要进行第二次蝶变。

频道最近更新

频道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