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捷搜索
  • 全站搜索

沪港通交易结算技术系统设计与实践

2020-03-29 11:52:43作者:上交所技术公司综合业务开发部 林征 张恒阳 陈带军 陈林博编辑:金融咨询网
为能让项目按期完成,沪港结算系统在部分功能上复用了已有的A股结算系统程序设计,使研发成本、风险极大地降低。同时通过数据总线、数据发布机制等技术创新,与A股结算系统实现了松耦合,使系统间能独立安全运行。

沪港股票互联互通交易结算技术系统(简称沪港通),主要功能是实现连接上海、香港两地交易所和结算公司,为两地投资者买卖对方市场股票提供便捷的交易结算服务。沪港股票互联互通交易结算技术系统,分为沪港交易通系统和沪港结算通系统两部分,分别负责实时订单路由和盘后跨境结算。

图片1.jpg
◆ 林征(右二)、张恒阳(右一),上交所技术公司员工,沪港通交易系统项目主要参与者,负责系统设计、代码开发、系统测试和上线工作。陈带军(左二)、陈林博(左一),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上海分公司员工,沪港通结算系统项目主要参者,负责系统设计、代码开发、系统测试和上线工作。

  沪港交易通系统,按照交易方向分为两部分组成:港股交易通和沪股交易通。港股交易通是指,内地投资者通过上海交易所的通道买卖港交所上市的股票。上交所尽量按照不改变本地投资者的交易习惯、本地券商的技术系统设计的原则,尽可能为内地投资者买卖香港市场的股票提供交易上的便利。沪股交易通是指,香港投资者通过港交所的通道,买卖上交所上市的股票。

沪港通系统设计遵循的三大理念

  1.基于接口的技术差异弥合设计

  由于沪港通系统是为跨市场直连交易结算服务,而两地市场又有着不同的交易规则、技术接口、用户界面、系统操作习惯等,作为跨境交易结算的居间环节,首要解决的问题为尽量弥补两地市场的技术和规则差异,使两地的用户均能透明地实现交互。

  在交易数据接口方面,在港股通设计技术路线时充分考虑了内地投资者的习惯和港交所市场的特性,在满足港交所交易机制的基础上,面向内地投资者保持了内地券商至交易所的交易接口,使内地券商和投资者在不改变交易接口的情况下能够实现交易功能,两交易所之间各类技术差异的转换全部由上交所技术系统完成。这种技术安排使内地券商大大降低了技术系统准备难度,也使投资者无需改变其交易习惯和惯用软件,使其在面对一个全新市场时能够更多关注市场之间制度的差异,而无需关注交易行为本身。同时,在市场行情、市场公告等各个环节均考虑到市场的特性和尊重对方市场的原则,做出了相关技术准备。

  在结算数据接口方面,在无任何国内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首次建立了标准化的跨境结算数据接口规范,推出了独立于A股的沪港结算通业务数据接口,不仅兼容沪港两地市场业务,而且考虑未来业务发展趋势,能够支持其他市场的连接和多币种结算,为未来其他跨境业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在接口设计中,充分征求市场参与机构意见,提高了数据接口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易用性。

  2.基于交易所直连、CSD直连模式的设计

  沪港通系统是我国证券市场的首个跨境直连系统,采用基于交易所直连、CSD直连的设计模式。尽管技术实施难度最大,但实现了不同交易制度与持有体系(沪市看穿式持有体系和香港市场二级持有体系)、不同结算业务/公司行为业务处理习惯的适配,解决了沪深市场交易/结算工作日历不一致的系统运维难点,实现了全业务直通化、自动化的处理。

  3.前后台分离的设计

  沪港结算通系统采取了前后台分离的技术架构,将业务前台操作与核心结算处理分离,消除了两者的运行耦合,大大拓展了业务操作和对外服务窗口。并且在设计上秉承模块化、接口化的理念,将后台全部的核心功能都实现服务化,确保核心处理简洁高效,提高了系统的可维护性和扩展性。

  为能让项目按期完成,沪港结算系统在部分功能上复用了已有的A股结算系统程序设计,使研发成本、风险极大地降低。同时通过数据总线、数据发布机制等技术创新,与A股结算系统实现了松耦合,使系统间能独立安全运行。

沪港通项目实践经验

  1.立足现有,适当调整,迅速实现系统模型

  面对技术准备时间较短、交易系统架构历年累积经验较多的条件,项目团队充分利用现有交易基础架构,并做适配调整,快速、高质量地构建港股交易通的系统架构。

  港股通交易后台使用了交易基础架构,架构自身解决了内地券商接入、交易信息流转、参考数据维护等一系列关键功能。与港交所连接的外部接口主机港股通模块使用了轻型化外部主机接口指令集群架构。该架构实现了与交易后台的连接、实时消息的路由、上交所和港交所数据协议转换等功能。沪港通业务管理系统使用了上交所基于流程流转的EzWeb架构,使业务流程流转能够通过配置和开发快速实现。

  2.以自主创新提高结算数据处理效率

  面对海量的结算数据,在系统中设计并实现了数据拆分、并发处理、自动汇总等机制,这些大数据并行处理技术极大地提升了结算数据处理效率,使处理性能达到23000笔/秒(约8000万笔/小时),有效满足了交易量暴增对系统处理性能的要求。

  3.快速迭代开发,降低项目风险

  沪港通项目涉及系统多,开发周期短,质量要求高,但业务需求不确定,在开发的半年多时间内根据商谈情况不断更改。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借鉴敏捷开发模式,采用了快速迭代的软件开发方法,根据已确定需求快速迭代出技术原型,并进行测试和使用,根据新的需求和使用反馈快速并行迭代下一版本。

  使用此方法,交易系统开发团队在项目开始仅2个月就开发出了能够运行的交易技术系统原型,供与港交所联合测试,开始3个月后就开发出了可供会员测试的版本,结算系统开发团队仅用4个月时间开发出具有核心结算功能的系统,为市场的尽早就绪提供了测试环境。整个沪港通项目最终涉及交易功能点149个、结算功能点300多个,通过多次迭代开发完成。

  4.联合测试保障项目按时完成

  项目技术准备牵涉沪港两个交易所、两个结算公司,涉及内地及香港市场的券商、投资者、托管银行、结算银行和换汇银行,涉及面广、处理链条长,需要进行技术准备和确定就绪的相关方多,技术协调压力很大。

  为保平稳推出沪港通业务,上交所积极协调市场参与各方进行联合测试工作,与各方都建立了跨市场、跨系统的联合测试机制,并采用了基于多阶段多环境并行的技术就绪策略,即测试环境、全天候环境、生产测试环境、生产环境并行使用各有侧重,整个技术就绪阶段分为多个阶段:四方联合测试阶段,即在测试环境对每个新版本进行两所两司联合测试,以便及早发现并修改缺陷,着重于基础交易功能和所司结算功能;券商全天候测试阶段,通过联合测试的版本更新入全天候测试环境,两所两司和所有券商均联入全天候测试环境进行特定场景测试,此测试环境每交易日开放也为券商提供每日测试服务,测试重点在于市场交易与结算功能就绪;周末演练阶段,全天候测试后的版本进入位于生产网络中的生产测试环境,周末开放进行全市场测试,测试着重于生产网络就绪和基础功能及性能测试;通关测试阶段,最终在生产环境进行完整性能压力测试以及通关测试。这种策略有效地协调了各方,多个版本并行在各个环境中流动,进行各类针对性的测试,同时各个环境的并行工作也为市场尽早提供了测试服务,为各方尽快技术就绪提供了可能。

  沪港通项目团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面对全新的业务模式(互联互通跨境交易结算)、较短的技术准备时间(不到1年)、较多的相关方(两地交易、结算、银行、和投资者)和频繁变动的业务需求,通过各种有效的技术选型和项目实践方法,在保证按时交付项目的基础上,高质量高效的完成了沪港通的IT基础设施建设,为其他跨境互联的类似业务提供了一种可行方案的示范。

(文章来源:金融电子化杂志)

扫码即可手机
阅读转发此文

本文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