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捷搜索
  • 全站搜索

信息技术在金融行业应用演进之路

2017-06-29 15:54:46作者:中国人民银行金融信息中心 吴晓光 辛路 董贞良编辑:金融咨询网
近年来,云计算、大数据为金融行业带来了强大的计算和分析能力,推动IT架构由集中式向分布式转型,信息技术部门能更加快速、敏捷地响应业务需求,主动地参与到金融创新中。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缩写IT),是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在内容上主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与智能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用于完成信息的获取、传递、存储、加工、再生和施用等功能。作为20世纪发展最快的技术领域,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性技术,对人类的行为模式、社会的经济结构、传统生产要素的供给方式和供给结构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各类传统产业跨界融合,提升了实体经济的运行效率,催生了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

信息技术对金融行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信息技术发展对金融行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本文分别从传统金融行业、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三个视角来分析和审视信息技术对金融行业的影响。

        1.传统金融行业视角:从支撑保障到创造价值

        信息技术与传统金融行业的融合先后经历了电子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等阶段,目前正在向智能化阶段迈进。上世纪70年代,以银行业为主的金融机构开始运用计算机代替人工进行业务处理,到90年代中后期,实现全国范围的银行计算机处理联网。“十五”期间,我国金融行业尝试以现代通信网络和数据库技术为基础,实现业务的集中处理,并开始尝试使用数据辅助宏观决策和市场经营,金融统计、会计核算、支付结算、征信、反洗钱、银行卡交换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基本形成。2006年以来,金融机构越来越注重信息技术在战略决策、风险控制、用户体验提升等方面的应用,数据集中、系统整合、业务流程再造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成为金融信息化的关键任务。“十二五”期间,互联网和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拓展了金融服务边界,加快了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和全球化进程,新一代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助推金融行业迈入移动金融时代。近年来,云计算、大数据为金融行业带来了强大的计算和分析能力,推动IT架构由集中式向分布式转型,信息技术部门能更加快速、敏捷地响应业务需求,主动地参与到金融创新中。

        纵观信息技术在传统金融行业应用历程,呈现出三个特征:一是信息技术并未改变金融的实质,为金融行业带来了更加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清结算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和运营保障能力。二是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金融业的竞争规则,金融机构顺应形势发展要求,转变传统观念,不断导入新技术、新知识,更新金融服务的形态和内容,在服务理念、经营模式、组织结构等多个方面实现转型升级。三是信息技术使金融机构与科技公司的关联性越来越紧密,科技公司初期多以软硬件供应商、服务提供商为主,逐步与金融机构建立起全方位的、互利共赢的战略合作关系。

        2.互联网金融视角:由场景革命带动业务模式创新

        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使得西方传统金融业进入相对收缩的状态,同时一批追求碎片化、个性化金融服务,且依赖互联网及数字设备的年轻客户群涌现,为互联网金融创新提供了天然的土壤。在我国同样如此,一批互联网公司从渠道和平台入手,逐步深入到支付结算、资金融通等传统的金融服务领域。首先发力的是从事网络支付业务的非银行支付机构,它们得益于电子商务的兴起而迅速发展,支付对象从一般意义上的零售商品扩大到金融产品范畴,支付模式从最初的“网关支付”发展到更为便捷的“账户支付”。在提供支付服务的过程中,这些公司不断积累用户资源,掌握用户行为数据,尝试在不同场景下为用户量身定制金融服务,实现业务模式的综合化、规模化和多样化发展。“余额宝”在不到9个月时间里发展成数千亿规模的大型公募基金;2013年,第一家网络保险公司,众安在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获批;2014年至今,部分互联网企业先后获得银行牌照;2015年1月起,8家个人征信机构开始筹建,形成蓬勃发展的局面。

        “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精神是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内因,国家战略转型、网络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公众投融资需求的多样化趋势是外因,在内因和外因的共同驱动下,使原本功能单一的互联网企业具备金融属性,不断创新业务模式以满足用户需求,成为金融服务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3.金融科技‍match‍视角: 通过技术革命重塑金融基础框架 

        2011年,金融科技(FinTech)的概念被正式提出,当时主要指美国硅谷和英国伦敦的互联网公司或者高科技公司利用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对传统金融进行颠覆和改造。经过近几年的发展,金融科技已经形成支付清算、融资模式、基础设施和投资管理等四大应用领域,并受到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机构和组织的广泛关注。FinTech的主导者是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和专利的高科技公司或研究机构,它们以产业联盟、标准化组织为纽带,与政府部门、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和产品创新提供新的解决思路。

        相比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场景革命,金融科技侧重于技术革命,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有可能对当前中心化的金融基础框架带来不小的冲击,重塑信用传递交换机制,加速金融创新和产品迭代速度,提高金融运行效率。金融科技的概念中,“科技”是驱动力,“金融”是落脚点,只有将技术逻辑、业务逻辑和金融监管要求较好地融合才能创造价值,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信息技术对金融行业风险分析

        信息技术有助于提升金融行业的风险预判和综合决策能力,同时也使得金融风险的特征和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

        1.信息科技风险

        随着大数据战略的实施,金融行业数据呈现爆发式、几何级增长,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数据的开放和共享程度不断加深,对存储安全性、容灾机制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技术创新使越来越多的内部项目采用外包、众包的模式开展,一旦出现人为或管理上的疏忽,都会带来信息泄露。这需要机构完善内控机制,加强对信息资产的管理,实现对信息安全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特别是对于互联网金融机构而言,在技术创新的同时要加强内部管理,降低此类风险事件发生概率。

        2.业务风险

        信息技术与金融的融合导致了业务风险的进一步加剧。在信用风险方面,网络技术使金融服务向虚拟化方向发展,加大了交易双方身份识别的难度,虚假或不完备的产品信息披露将使投资人蒙受损失。在流动性风险方面,平台类的信息中介不能等同于金融中介,缺乏风险缓冲和吸收机制,各类新兴业态尚未经历过完整经济周期的洗礼,资金安全、杠杆限制、流动性、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有所欠缺。在法律风险方面,信息技术催生了分工专业化的经济形态,使传统金融机构的组织结构和经营模式发生改变,跨界、跨领域的混业经营成为常态和趋势,机构之间横向业务合作、股权交叉投资越来越多,其业务范围已经跨越了原有的行业划分,使监管重叠与监管真空并存问题更加突出。

金融监管对信息技术的要求

        从我国金融监管角度来看,防范和化解风险是金融业永恒的主题。一方面,要合理评估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影响,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对风险的监测和控制;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效用,构建完备的金融基础设施,有效防范系统性、全局性风险。

        1.合理评估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影响,实现对风险的监测和控制

        目前,各主要国家的信息技术发展程度和对金融行业影响不同,金融监管的框架、原则和具体措施也不同,但监管的重点都放了在信息安全、资金安全、产品信息披露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2016年3月,FSB在日本召开第16届全会,会议审议了题‍match‍为“金融科技(Fintech)的全景描绘与分析框架”的报告,为各国监管当局如何评估金融科技提供了一个较为完备的监管框架。一是要评估金融科技领域的某种产品或者服务究竟是不是创新,其创新之处以及创新机构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特征。二是要评估创新业务、创新产品背后的原因,是为了降低成本、优化风险管理还是为了规避监管。三是要评估新业务、新产品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包括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从金融稳定角度出发,FSB要求各监管当局一方面积极监测国内金融科技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要与各类国际组织在风险监测、分析和应对等方面展开合作,协调一致共同应对。

        2.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效用,构建完备的金融基础设施

        世界银行经济学家Bossone在研究中指出,金融基础设施的发展与一国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以及金融体制的变迁息息相关;金融基础设施越发达,金融体系的弹性越高,其承受外部冲击的能力就越强;金融基础设施对于新兴经济与转型经济的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从功能上看,金融基础设施包含金融服务和金融监管两大类,信用体系和支付结算体系属于前者,反洗钱和综合统计体系属于后者。目前,监管科技(Regtech)的概念被一些国际组织和研究机构提出,即“运用新技术,促进达成监管要求”,这说明信息技术将在金融监管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从技术实现角度看,除了通信、数据库等传统技术外,云计算、区块链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将更加深入和广泛地应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中,带来系统稳定性、资源利用率和综合决策能力的持续提升。

信息技术的演进方向

        信息技术与金融深度融合仍然是金融改革和发展的主线,对于信息技术而言,其创新和发展不能以风险为代价,应符合金融监管的目标和要求,在一定的原则和框架下发挥更大的效用。

        1.服务于共享经济模式

        信息技术催生了共享经济模式,机构之间 “零成本”或 “低成本”地交换信息,共享公共资源,实现资本和信息的高效流动,带来社会福利和效率的提升。信息技术发展要以服务共享经济模式为导向,一是要大力发展云计算、分布式联机处理等技术,推动IT架构由集中式向分布式转型,保障金融基础设施的异构多活和高可用性,提高IT资源共享效率。二是要依托于密码技术,建立安全可信、顺应分布式架构发展趋势的网络信任体系,使金融活动可跟踪、可追溯、不可篡改。对于区块链等新技术,要选择适宜的场景,在符合金融监管要求和行业规则的情况下应用。三是依托于下一代通信技术,如量子通信等,构建高速、移动、融合、安全的网络环境,在不同金融机构之间、跨行业基础设施之间、以及与国际金融基础设施之间建立信息高速公路。

        2.引领场景革命

        场景对金融创新的重要意义毋容置疑,而其驱动力来源于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重力感应、二维码识别、可穿戴设备等技术将不断融入到移动金融业务中,丰富智能终端的功能,将线上和线下应用场景打通、关联。同时,这些新技术的使用对用户信息保护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具备强大的计算能力

        新一轮信息化浪潮中,大数据技术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金融机构、互联网公司所拥有的数据资源急剧增长。根据摩尔定律,计算机系统的处理器和存储设备都应向“高速大容量”这一趋势发展,这需要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技术作为支撑。大数据技术的战略意义不仅仅在于存储容量的提升,还在于如何从海量数据中获得经验,提取有效信息,对事物发展趋势做出准确的判断,而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将是未来发展方向。

        4.坚持标准化战略

        随着政府职能的逐步简政放权,标准作为辅助行业管理、深化自律机制和规范技术发展的重要手段,将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一是通过强制性标准设定信息科技风险底线,通过第三方评估手段确保信息安全、支付安全等关键领域标准的落地。二是通过标准定义网络协议及接口规范,使金融基础设施之间互联互通,打造互联、开放、共享的金融服务体系。三是通过标准梳理产业链各方关系,避免由软硬件产品不兼容性所带来的风险,维护公平开放、竞争有序的产业环境。四是参与国际标准制和规则制定,与国际监管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关注新技术的发展,做好风险联防联控。五是通过标准规范技术创新,重点推动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能等领域标准化工作,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更好地支撑金融服务,保障其安全性、质量和效率。

(文章来源:金融电子化杂志) 

扫码即可手机
阅读转发此文

本文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