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捷搜索
  • 全站搜索

交行深化内部评级计量成果实践

2016-12-05 14:52:40作者:交通银行风险管理部(资产保全部)副总经理 张静编辑:金融咨询网
本文从监管政策对银行实践应用资本管理高级方法的要求出发,总结交行10 年内部评级法应用的实战经验,提出行业实践展望和建议,探索深化应用计量成果、推动公司信贷业务风险管理水平提升的特色道路。

2014 年4 月,中国银监会正式批复核准国内6 家银行首批实施资本管理高级方法,这距离《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资本管理办法”)发布不到两年时间,但交通银行研究跟进和推动实施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工作已经超过10 年。本文从监管政策对银行实践应用资本管理高级方法(以下简称“高级方法”)的要求出发,总结交行10 年内部评级法应用的实战经验,提出行业实践展望和建议,探索深化应用计量成果、推动公司信贷业务风险管理水平提升的特色道路。

图片2.jpg

监管政策强调高级方法的实践应用

  资本管理高级方法是巴塞尔资本协议系列文件在中国的实践,是基于欧美发达国家监管机构及银行内部管理经验,提炼出的一整套风险加权资产及监管资本的计量方法及管理要求,意在通过加大对银行资本和资本充足率的约束,增强银行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对国内银行而言,高级方法最重要的意义是它带来了国际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通过将风险与资本进行匹配,把资本约束转化为风险管理要求,促进银行在发展的同时关注风险、量化风险,为推动银行风险管理提升创造了条件。

  资本管理高级方法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治理架构和高层重视是前提,政策流程是基础,计量模型是关键,IT 系统是平台,成果应用是灵魂,验证审计是保障。这一完整体系中,实践应用是推动高级方法实施的最大动力。只有持续深化应用、全员全流程使用,将高级方法实施与银行全面风险管理融为一体,才能不断完善高级方法良性运行机制,真正实现高级方法在银行经营管理的落地生根。

“融入性应用”成为交行高级方法实施主线

  正是由于采取了“项目开发与深化应用并举,项目落地促进管理提升”的策略,交行高级方法实施得以顺利推进。特别是在公司信贷管理领域,交行不仅符合了应用实施的监管要求,还根据自身特点探索创新,形成了卓有成效的特色实践,带动了全行经营理念的更新和管理模式的转型,促进了交行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质效提升。

  1. 精准度量风险,支持全流程风险管控落到实处。高级方法核心技术是风险量化,从以往对风险的定性判断,转变为能够对客户和业务风险程度进行大小比较,通过准确计量风险提出明确细化的管理和控制要求。目前,交行已将信用风险内评计量参数和结果全面应用于业务审批、政策制定、贷后监控、限额管理、担保管理、拨备计提等业务流程和风险管理工作中;将经风险调整后资本回报率(RAROC)工具全面融入客户和项目选择、授信准入、方案优化和贷后管理等信贷全流程各环节。同时通过评级流程与信贷流程捆绑统一,促使内评体系与业务流、管理流、数据流紧密结合,实现计量成果对全流程风险管理的量化支撑。

  2. 研发价值工具,引导全面金融服务方案优化实施。传统信贷决策依靠主观经验判断客户收益和风险,客户之间难以进行风险收益平衡量化比较。交行以内部评级实施为契机,应用RAROC 工具将客户收益、风险和资本占用情况综合起来,创造性地提出了客户价值管理理论和“分析- 挖掘- 提升- 评估”四步工作方法,从而能够对不同客户、不同授信方案、不同信贷策略作出价值判断和决策选择。在实践中,交行以RAROC 工具为抓手,推动客户综合金融服务方案优化。通过深入挖掘客户潜在需求扩大交叉销售、合理确定贷款定价、带动负债、结算、中收等各类业务来提升收益;通过增加抵押价值、更换更好的保证人以及合理设置业务期限来降低风险成本和资本成本,以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推动全行经营目标实现。

  3. 实施组合管理,打造优化资源配置量化引擎。交行在内部评级实施推进过程中,探索和实践了以量化结果为依据、自上而下进行组合分析管理的做法。制定差异化的信贷政策和组合管理策略,促进授信组合配置达到风险收益最优化目标。应用客户评级、债项评级、RAROC 等工具对主要组合进行多维度、全方位的扫描,精细化定位优质组合及客户群,针对性制定价值提升策略。对历史数据进行挖掘,提炼具有资本占用少、收益回报高的“金牛型”组合,引导信贷结构向这类“新优势客户”聚集,在信贷结构调整、资源配置优化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4. 强化资本管理,助力信贷结构调整持续优化。内部评级法下的资本计算更趋精细化,资本对客户结构、担保结构、产品结构、期限结构等更加敏感。为提高资本使用效率,交行推行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以降低资本占用的管理策略。通过严格控制单位余额风险加权资产超过100% 的业务、把好客户准入关口、加大存量客户减退加固、优化押品结构、优选保证人、合理搭配表内外业务品种等手段,主动优化信贷结构,在全行树立资本节约理念,走低资本发展之路。

  5. 钻探风险分析,推动重点领域风险有效管控。根据模型因素、建模过程、违约数据分析中反映的趋势性特征刻画“坏客户基因”,在客户选择、信贷评审、贷后管理等方面针对性地实施风险防控,提升风险分析、监测、识别能力。发挥计量模型挖掘分析海量信息的专长,运用一系列计量新工具,刻画分析担保圈链风险,设计关键风险指标定位潜在风险客户更及时地发现风险,更高效地管理风险。

  6. 统一风险认识,促进良好风险文化培育建设。内部评级法的实施应用,促进了定量计量的科学性与定性判断的经验性更好结合,推动交行全行上下对信用风险的认识更上一层楼;促进了前台营销人员和中台管理人员在评判客户好坏、授信方案优劣时使用同一标准,推行“算了贷”的科学营销手段。内部评级法的应用实践,将“风险收益平衡”、“低资本消耗的可持续发展”等理念推向全行,促进各层级形成了业务发展、风险控制与资本节约统筹管理的良好氛围和价值观。

行业实践展望和建议

  1. 完善统一精细的行业规范标准。虽然巴塞尔资本协议较为细致地给出了风险计量规则,但在实施细节的一致性上仍存在不足。银行在内部评级的基础定义、数据标准、计量层次、量化方法论等具体实践方面存在差异是可以理解的,但当差异超出一定范围就有可能对行业可比性造成影响,从而加大风险监管难度。因此,需要在巴塞尔资本协议框架下,进一步制定更为详细的统一实施标准,促进监管规则更有效贯彻实施。

  2. 加强严格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巴塞尔资本协议将有效的市场约束作为资本框架的三大支柱之一,旨在把信息披露和市场约束视为一项重要的监管措施,约束银行确保资本管理的合规性。从已实施资本管理高级方法的银行来看,信息披露的内容和程度仍不尽相同,披露的规范化和市场认可度仍有待提高。在国内银行业逐步推进高级方法实施进程中,应重视提高信息披露标准,完善披露机制,严格披露程序,促使银行提高披露质量,增加信息的准确性及可信度,提升监管的市场约束力。

  3. 推行稳健合规的风险文化理念。银行在风险管理上出现问题,根源并不是缺乏风险管理系统、流程或政策,而是其风险文化建设不足,导致相应的系统、流程和政策无法有效发挥作用。因此,国内银行应在加快研发模型技术、数据系统、政策流程等“硬条件”的同时,更重视风险文化建设,着力提升内部控制管理的“软实力”,为高级方法的顺利实施和全面风险管理能力提升培育良好的环境。

(文章来源:《金融电子化》杂志)

扫码即可手机
阅读转发此文

本文评论

相关文章